第四十七章 千里送女(3/4)
实不多。>
一下拿出数千两,去贿赂建康府的杨少安。>
前后态度迥异,让梁红玉的心里不由的起了嘀咕。>
“太尉,那李易安与杨少安,看上去有些不清不楚。>
不若由我去一趟建康府城?”>
梁红玉试探着问了一下,韩世忠这边思忖片刻之后,点了点头,开口又加了叮嘱。>
“夫人,那杨少安在朝中有执政相助,言语之上切不可冒犯了。>
至于那李易安也不要走的太近,赵知府那边只有一个姑舅亲在军中效力。>
李赵两家业已零落。>
此人乃元祐党徒之后,身上的瓜葛不少。>
关系近了,以后求告上门,那些针对他的朝臣,可不是咱们能应付的。”>
自苗刘兵变之后,韩世忠这边一直将眼界放在了官场上。>
对于战场之事,不是特别的上心。>
这次若不是被宗弼的七百宝船勾住心弦,他的水师只会礼送金兀术出境的。>
黄天荡一役,完全是意外所得。>
那杨少安说的不错,若没有老灌河故道,他可以大放异彩。>
有了老灌河故道,他的水师几无胜算。>
若不是半途窜出一个杨少安,此时的韩太尉,想必已经坐蜡了。>
“太尉,李易安不过一失家之人,朝臣还会针对?”>
对于李易安,梁红玉是有怜悯之心的,想她一个可怜人,都流落江湖了,朝臣不应赶尽杀绝。>
“只李易安一人自然不会过于针对。>
但靠上杨少安的李易安就值得针对了。>
以李易安诟病杨少安,以杨少安诟病元祐党徒,文臣政争的手段多着呢!>
这些去了建康府城就不必说了。>
那杨少安也不是省油的灯,若被误认为挑拨,以后难免被那小孱儒针对。”>
听到韩世忠满满的忌惮语气,梁红玉不由的摆正了心态。>
想当初船下一小儒,不过月余的时间,就让在外统兵的大将忌惮如此。>
她也不得不加了小心,乱世之中取功业,跟刀头舔血没分别的。>
赵鼎跟韩世忠各有图谋,下了建康城墙的杨博也一样愁眉不展。>
发展根基之地,跟带着十八万流民南渡,可是不一样的。>
不说事事亲力亲为,也是差不多的。>
许多事情,就不像远游那样,一句话下去,结果好与不好,无需在乎了。>
以农为本,着力发展工商业,大力发展造船业,许许多多的事项,差一点,可能就会错过了发展期。>
时间对杨博而言是个问题,许多事短时间之内,都是看不到实效的。>
具体该怎么做,他这边也只是有大体的规划,具体到实施,人员的缺口,就是他要面临的最大问题。>
十八万流民之中,肯定有读书人的存在,但这些人不能用。>
一路走来没有一个冒头的,到了分享成果的时候,他们一个个的冒出来,杨博也只能一个个的压下去。>
这些都是属白眼狼的文人,有才无才,杨博都是不敢用的。>
谁知道这些人的跟脚在哪里呢?>
一路走过凋敝的建康府城,杨博也在脑中过着可用之人。>
目前除了金家寨的人员,自己能用的人手真是不多。>
不管是汴梁残民,还是沿途的流民,其中的读书人不能用,不读书的不好用。>
建康当地的读书人,只怕也不愿被他所用。>
因为接下来的土地造册,他就会把几乎所有建康本地的读书人得罪一遍。>
夺走他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地,这人还怎么用呢?>
在这样的时代进行变革,念头起的那一刻,他就跟绝大多数人隔绝了。>
不变,将来要面对横扫欧亚的蒙古。>
变革,等同自绝于绝大部分文臣士大夫以及读书人。>
变革越是深远,得罪的人就越多。>
读书人不能不用,又不可信任。>
自己这边先天就是八面漏风的,而对面的文臣士大夫们,却是一个个封闭的小团体。>
黄天荡全歼宗弼部,只是最初的破局手段,接下来如何破局,杨博也没有什么太好的法子。>
十八万流民之中,青少年的数量不少。>
办学是唯一的路子,也是不得不做的选择。>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样的道理他也懂,培养自己的人才,不是短时间可以办到的。>
杨家伯祖杨时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