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千里送女(2/4)
定是投鼠忌器,不敢任其去职的。>
“爹爹,听说少安哥哥是双进士,怎会流落汴梁呢?>
莫不是如钟馗、黄巢一般?”>
听着自家小娘的担忧,赵鼎却是叹了一声时也命也。>
若不是两中进士第,第第不得志,就不会有杨少安北上求官之旅了。>
没有北上求官,哪来的盖世功勋?>
“小娘如此可是多虑了。>
那杨少安不仅文采斐然,样貌也是翩翩浊世。>
更是鞠城之中,在汴梁城也闯出名号的白打好汉。>
若为父有如此样貌本事,此时怕不是早就稳坐宰相之位了。”>
想到杨少安的文采样貌,赵鼎更是忍不住叹息。>
可惜生逢靖康离乱,若不是这样,那杨少安在汴梁城洒脱年余,必是宰相执政们眼中的贤婿。>
堂除之后入中枢,进六部,经枢密最后任职政事堂,二十年后,必然宰相在望。>
最差也是一任执政之位。>
彼时的赵鼎,不过地方一通判,哪有联姻杨家的机会?>
若不是靖康离乱,哪有他的御史中丞之位?>
又哪有杨少安的青云之梯?>
此次联姻之后,翁婿合力。>
杨少安为外援,他这老泰山为执政,大势可期。>
踏上楼船之后,赵鼎的心里更是踌躇满志。>
当日自建康追随行在至明州,他是自雇的小船一艘,飘荡海上。>
朝廷的众执政也是一样,为了区分职位,只能在船尾插上各色的小旗。>
现如今他再次回返建康,坐的是楼船大舰,周围护送的也是五艘一般模样的楼船。>
执政之威尽显,若是能荣登宰相之位,威严想必更胜几筹。>
赵鼎这边踌躇满志跨海送女,同样在楼船之上的韩世忠,却在皱眉沉思。>
“太尉,朝廷越过杨少安不封赏,是不是因杜充之事,要治其僭越之罪?”>
见自家的韩太尉一脸愁容,梁红玉适时的出言开解。>
若杨少安因杜充之事去职,那韩太尉就是建康附近的主帅了。>
战败宗弼之功,多半要落在自家身上。>
“若是封赏,那小孱儒就蹦跶不了多久了。>
如今不封,才是难题。>
于朝廷,于咱这八千水师都是难题啊!”>
一步步自西军底层爬上来,对于朝局,对于文臣的晋升,韩世忠自忖了解的透彻。>
朝廷那边独独漏了杨少安的封赏,大概就是将功抵罪了。>
虐杀前任的宰相,仅仅是不封赏,那是不够的。>
除非朝中有人给杨少安做了后盾,而且此人的身份不一般。>
一般执政,是没有这等能力的。>
宰相、参知政事、签枢密院事、御史中丞,只有这类的文臣,才能在朝廷为杨少安兜底。>
也只有这样的人,在朝廷之中才有话语权。>
虐杀杜充都屁事没有,还有什么是杨少安不敢做的?>
身侧踞坐此等恶虎,韩世忠不由的有些脊背发凉。>
若没有镇江之事,若没有劫夺真州金帛之事,他韩太尉也不怕杨少安那小孱儒的。>
可如今他不得不怕,文臣对武将,生杀予夺的由头,那是信手拈来。>
死一个武将无甚大碍,可死一个小小文人,他的观察使职位就丢了。>
如今黄天荡有了岳飞、李成、董平,个个都是骁将。>
西北有张浚,江南再来一个杨少安。>
文帅有了,武将遍地都是。>
死一个韩世忠,对朝野而言,也无甚大碍的。>
如今的格局,韩世忠看的明白,文臣制武将,还是朝廷的底线。>
如今江南多了一个杨少安,他的位置就不那么重要了。>
想及杨少安所言,在两京、两淮还有似前唐节度使一般的职位。>
韩世忠的心里更是有些瑟瑟。>
节度之职,文臣、武将俱可。>
张浚、杜充已经珠玉在前,武将想要在两京、两淮节度,必须有文臣支持。>
如今建康杨少安的位置,对于他韩太尉而言,就有些举足轻重了。>
“夫人,真州的那批金帛之中,有黄金数千两。>
一遭装箱送去建康府衙,只说是换取金环之物。”>
黄金无疑是最好的细软之物,无论是谁,都是珍之重之的。>
自家太尉手中的银钱不少,但黄金的数量委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