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 虚名与实利!(1/2)
伦府闹鬼,不过是个小插曲,无非是给朱允熥一个乐子。一个月后,朱雄英、徐允恭亲率十五万大军,自永昌出发,经过青松、镇番、出六坝堡,一路向北而去。>
有皇帝陛下亲自统兵,明军将士士气更灼,披坚执锐,蹈锋饮血,大小战斗七十一场。与蓝玉会兵后,兵锋直指斡难河,一场会战,生擒布里牙特·额色库和脱欢。>
没能抓到阿鲁台是有遗憾,但朱雄英也知道人力终有不怠之时,是以举行了盛大的阅兵礼,刻石记功后,全师而还。>
奉天殿>
帝王者,封狼居胥,自始皇帝以来,还没有过。是以,回朝之后,臣工们纷纷上书,请皇帝至泰山,行封禅大典,向天地报功。>
封禅泰山,这是所有皇帝的梦想。自从秦始皇封禅泰山后,很多皇帝都跃跃欲试。而真正去泰山封禅的皇帝只有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
到泰山上封禅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封禅泰山需要满足四个条件,功至、德洽、符瑞、受命。>
《史记·封禅书》里就记载:“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
虽受命而功不至,至梁父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给,是以即事用希。”>
朱雄英生而居嫡且长,是按照国家法度顺位继承的。登基之后,励精图治,改良科举、规制吏治、植农桑、惠商贾、开海运,十年蓄养天下,永诚一朝要比洪武朝国力更胜一步。>
自永诚元年起,明军北伐、西征、东越四岛,南抚海境,开疆拓土甚大,比之唐高宗时期不逞多让。作为帝王,朱雄英用十六年时间,完成了许多帝王一生都做不到的功业。>
国家吏治清明,岁稔年丰,四地频法祥瑞。如今的大明朝,用一首诗形容再合适不过:风俗今和厚,君王在穆清。行看采华曲,尽是泰阶平。>
就在诸臣一脸希翼的等着皇帝下达封禅圣旨时,左都御史-杨士奇,很不识趣的站了出来,斩钉截铁的表示反对。而与他一个鼻孔出气的通政使-景清,也同样表示反对。>
倒不是说,他俩觉得皇帝的功业不够,反对的理由也只有一个-劳民伤财。朝廷刚刚结束西征、北伐,虽然时间只有两年多,开拓疆土的速度绝无仅有,但消耗的钱粮却是不少。>
战争就好比无底洞,花费钱粮无疑是天文数字,而封禅的花费,也未必比战争的花费少到哪里去。大明是有钱,可这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为了个虚名,就要拿百姓的血汗去挥霍么?>
而且,封禅的帝王,就都是明君吗?那个宋真宗,是不是有点水分?与这样的帝王并列,脸上真的有光吗?>
二臣认为,有作为的帝王,也不都图这个,圣明如汉文帝,千古贤君的典范,他争这个虚名了么?雄武如太祖皇帝,驱除鞑虏,光复中华,恢复汉人衣冠,他图这个虚衔了吗?>
这......,臣工们被他俩这么一闹,弄得面面相觑。明明就是花点钱的事,而且还是一朝盛世佳话。可在这俩人嘴里,却成了对百姓敲骨吸髓了,这还不荒唐?>
可瞧着陛下面无表情,大伙都在心里揣测,圣上功勋赫赫,如今正在兴头上,被这俩头倔驴泼了一盆冷水,那转眼可就是冲天的大火。>
甩了一下袖子,朱雄英从御阶上走了下来。右手掐腰,沉声道:“封禅,帝王之盛世!历代帝王者无不看重,却是一项殊荣。”>
朱雄英也是人,也是肉体凡胎,汉文帝那样的胸怀,他是比不了的。他也愿意听好听的,封禅是对一位帝王的肯定,写进史书也是一桩美谈。>
可虚荣心归虚荣心,自己有几斤几两,吃多少饭,朱雄英还是知道的。所以,先帝在临终之际,千叮咛、万嘱咐,让他克制自身的戾气。>
西征、北伐,纵横睥睨数千里,这一路的东挡西杀,放尽了朱雄英的胸中的一腔戾气。>
“朕知道,这些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边境战事也是屡屡得手。你们这些文臣武将,都志得意满。”>
“可朕要说,善骑者坠于马,善泳者溺于水,善饮者醉于酒,善战者殁于杀。”>
“朕已至不惑,早过了年少气盛的年纪。况且连先帝都没做过的事,朕做了,是不是有僭越之嫌?”>
多年来,朱雄英多次晓喻群臣,戒焦戒躁,务实求真。不能不知道“自己吃几碗高粱米饭”,景清的话不好听,可说对。>
有无功劳,史书如何评价,那都是后人的事,他不想管。封禅的事就算了,还是留给后世儿孙吧!他在位一天,便绝不提封禅之事。>
朝会就说点正事,国计民生,水运漕运,哪怕是旌表孝子节妇,也比在这磨牙强。>
吾皇圣明烛照,万岁万岁万万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