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80章:将门世家(2)(1/4)

而李继迁却“连娶豪族”,又娶契丹义成公主,建立反宋联盟,以兴复祖业相号召,西人“往往多归之”;纵横驰骋,“渐以强大”。

从此,宋朝不仅永失统一西北的良机,而且陷入长期苦战的泥潭和一百多年的窘境。

西北地区的广大民众,也陷入兵连祸结、动荡不安的苦难深渊。

与党项李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府州折氏从不反北宋,而且世代忠于北宋,为北宋统一和边防做出积极贡献。

究其原因有三个特点:

第一,特殊的历史和方位。在五代和北宋时期的府州北面,是强大的契丹国。因契丹长期侵犯、掠夺、凌虐党项等族,府州折氏在五代时就非常仇视契丹。

北宋前期,契丹与府州折氏数度血战,双方成为世仇。

而折氏的西面是李氏党项,双方关系在五代时就很不和睦。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朝廷任命折德扆为永安军节度使;引起党项李彝兴的强烈不满。

史载:“定难节度使李彝兴以折德扆亦为节度使与己并列,耻之,塞路不通周使。癸未,上谋于宰相……乃遣供奉官齐藏珍赍诏书责之。彝兴惶恐谢罪。”

可知,李氏、折氏此前早有仇隙;这一事件,李氏因折氏而受到周世宗斥责,双方仇隙扩大。

显德五年(958年),折德扆不远千里到开封陈留县迎谒周世宗,请求内迁,估计是与李氏党项矛盾加剧,受到李氏党项挤压。

李继迁反宋后,曾大举进攻麟州、府州地区,折家将遭受很大损失,双方铸成世仇且日益加深而不曾缓解。

北面、西面都是世仇死敌,府州折氏只能向东、向南寻盟结好。

第二,赵匡胤等北宋君臣对府州折氏政策特殊而得当。尤其是宋太祖,在加强北宋和府州折氏方面做了卓绝贡献。

后来的太宗、真宗乃至仁宗,基本上是沿袭太祖皇上的路线。

熙宁八年(1075年)正月,张方平回答宋神宗询问时说:“太祖不勤远略,如夏州李彝兴、灵武冯晖、河西折御卿,皆因其酋豪,许以世袭,故边圉无事。”

宋太祖“许以折氏世袭”最关键的一条是:允许折氏世袭担任府州知州,此朝野共知的政策。除世袭知州这一最大特权外,宋太祖及其后继者给予府州折氏的特殊政策,还有如下3种:

(1)允许折氏家族成员在府州担任文武要职。如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八月之前,折谏担任府州都孔目官、勾当府谷县。“折氏许多族人参与了州政。”

在折家将军队中,折氏族人更多。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八月,李继迁部大举进攻麟州。“知府州折惟昌与从叔同巡检使海超,弟供奉官惟信,率兵赴战。”

“折家将”战斗力强,与亲族统兵有直接关系。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折继闵逝世时,“部曲、姻戚、门生、故吏哭于辕门者以千数。”

折氏军队和府州官吏的家族化颇为突出,但从宋太宗朝开始,中央派入流动性“正官”,其家族化有所削弱。

(2)赋予特殊的刑罚和行政权。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太宗已于三月去世,真宗继位)十一月,“知府州折惟昌等奏:‘臣父(折御卿)尝奉诏:‘归投蕃部中,有怀二者,便令剪除。’未敢遵奉施行。’诏如有蕃部委实违背者,依蕃法例行遣。”

折御卿在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逝世前接任府州知州,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十二月去世,他接到的诏令可能来自太祖,更可能来自太宗。按此诏令,只要怀疑蕃族投归者有二心,不必核实、上报,就可剿除。

而宋真宗赋予折惟昌的刑罚特权是,按照“蕃法例”处理,不必按照内地法例。

在内部行政中,府州折氏也有特权。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九月,“遣中使赍诏抚谕知府州、如京使、廉州刺史折继祖。初,继祖欲解去州事,下河东路经略安抚使梁适体量,适言:‘折氏累世承袭知府州,本族仅三百余口,其所部沿边蕃族甚众。凡犒劳以俸钱,而所用不给,素于蕃族借牛耕莳闲田、以收获之利岁赡公费。且朝廷俾之承袭,即与内地知州不同。比年监司一以条约绳之,尤为烦密,继祖内不自安,遂欲解去。乞慰存之。’故遣是诏”。可知折氏治下的府州的租税、经费等政策,原先就与内地迥然不同。“比年监同一以条约绳之,”使知州折继祖难以忍受,便以辞职表达不满。梁适调查情况后,宋仁宗派中使“赍诏”抚慰挽留,才了结此事。中使所携诏书内容不详,估计当有承认府州特殊施政之令,所以此后未再出现辞职等事端。

(3)特殊礼遇。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三月十日,太原府路都监、知府州折可大奏:“伏覩皇太子受册礼成。伏闻凡宫闱大庆,虽郡邑小臣于法不许称贺,臣家亦尝贡方物,或遣母妻入觐。盖祖宗眷遇特厚。今欲乞将己俸进马二十匹,庶效臣子之恭。臣已将马价钱赴州军资库送纳讫。切恐有司不知有此体例,不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