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将门世家(1)(2/4)
。佘太君本姓“折”,是第二代折家将“折德扆女”。清毕沅《关中金石记》载: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毛友撰,宇文虚中正书,在府谷县狐山堡南。叙折太君事。世以此碑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杨业妻,德扆之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窝村。
清李慈铭《荀爽斋日记》也说:杨业娶府州折德扆女。今山西保德州折窝村有大中祥符三年折太君碑,即杨业妻也。
折(佘)太君嫁了好婆家,才借助演义及戏剧得以同杨家将一起名扬千古,可是,折家将近三百年镇边御、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却被历史所淹没。折家将浴血奋战、前赴后继、精忠卫国,为大宋王朝做出了英勇牺牲,书写了悲壮浓烈的爱国主义篇章,理应为后人所铭记。
折家,从唐代开始就扎根府州(今陕西府谷),而且他们属于汉化的鲜卑族后裔(也有说是党项羌后裔),与后来建立西夏的李氏家族属于同一族源(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自称为鲜卑拓跋氏后裔)。
有名可考的折家将门奠基人是唐末的折宗本,其出任振武军都知兵马使。
其后是折宗本之子折嗣伦,官至麟州刺史(辖神木、府谷两地),此时已经是唐末五代乱世,折氏家族开始以武力统治府州区域。
折嗣伦之子折从阮,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当时正处内外混战交替时期,折从阮率军抵御北方契丹入侵,戍守边境,对于维护中原安全做出重大贡献。
府州地理位置:北宋西夏辽边境之地
折从阮后代中最为有名的是两的儿子:折德扆[y]和折德愿,兄弟二人也被《宋史》中列为第一代折家将。
而《宋史》中关于折家列传,足足写了七代人,再加上折宗本、折嗣伦、折从阮,可谓十世将门。
读《宋史》折家传记,如同在读一个将门家族的百年史诗,为国前赴后继,荡气回肠!
折氏征战传家,父子兄弟皆英勇善战,折家子弟几乎参加了抗击契丹、消灭北汉、抵御西夏的所有军事行动。在一场又一场的战役中,他们大多充当先锋与统帅,尤其是西夏崛起后,折氏家族更是陷入了与西夏漫长的苦战之中,前赴后继,血洒疆场,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折家名将。
第一代折德扆和折德扆兄弟,均是少年从军,在沙场之上长大。兄弟先后镇守府州,抵御契丹。
第二代中佼佼者是折德扆的两子一女:折御勋和折御卿,以及嫁给杨业的佘赛花。折德扆死于任上后,折御勋领汾州团练使、权知府州事,后改任泰宁军节度使。
折御卿曾率军大败契丹大将韩德威,斩首五千余级,韩德威“仅以身免”。不久,折御卿病重,韩德威欲乘机报仇,率众来袭。御卿抱病出战,《宋史》记载:“其母密遣人召归。御卿曰:世受国恩,边寇未灭,御卿罪也。今临敌弃士卒自便,不可,死于军中乃其分也。为白太夫人,无念我,忠孝岂两全!言讫泣下。翌日卒,年三十八。”
第三代中,以折御卿的四个儿子:折惟正、折惟昌、折惟信、折惟忠为代表,折惟信作战勇猛,折惟忠善治军,折惟昌智勇双全,射术精湛,屡建奇功。折惟信、折惟昌皆战死沙场,折惟忠亦死于永安军节度使任上。
第四代中,以折惟忠的四个儿子:折继宣、折继祖、折继闵、折继世为代表,均为抗击西夏的领军大将。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西夏国主李元昊亲率大军围攻府州,折继闵指挥士卒守城,坚持月余。西夏人马损失惨重,只得退兵。折继闵乘势出击,俘敌数千人。
第五代中,以折继闵的儿子折克行为代表,其随名将种谔(北宋另一将门种家将)抵御西夏军队,“与西人战大小百七十遇,未尝丧败,掳获钜万万”(《折克行神道碑》记载)。“每出必胜,夏人畏之,益左厢兵,专以当折氏”(《宋史》)。
第六代中,以折可适、折可大,折可求为代表。公元1098年,折可适率兵奔袭,俘获西夏两大酋长鬼名阿埋与昧勒都通,乘胜攻取天都山,建安西城。此时已经是北宋末年,金国崛起,折家开始了新一轮的抗金战斗。后折可求因金兵挟持其家人被迫降金,却被金人毒杀。折可求之子折彦文被迫率领家族离开世代居住的府州,西夏趁机攻占府州,为泄多年来折家抗击之恨,西夏军掘了折家的祖坟。
第七代中,以折彦质、折彦文、折彦野为代表,此时已经是北疆沉沦。折彦质率兵与岳飞、韩世忠一起血战金军,但最终折彦质却被贬到海南儋州,其后起起伏伏,但始终不忘将门遗风。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党项李氏反叛北宋而折氏却忠贞不渝
在北宋初朝,党项李氏与中央政府关系也很友好,甚至派兵配合宋军攻打北汉。但是,从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开始,李氏党项中的一支——李继迁部转而倡导反宋。此后的一百多年,双方经常兵戎相见,战争不断。即使在双方停战、和平相处时期,西夏也仅仅是维持对北宋的表面“臣属”关系,实是一个独立王国。
李继迁举兵反宋,导火索是宋太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