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十四章 请君入瓮(2/4)

答应了。”方昭薄薄的嘴唇轻轻抿住,流露出一丝不以为然,“我教在城中聚集五千人配合大军攻建康,如今只剩两千人,不过,在乡邑间潜藏三千人,这批汉子略通武艺,也经过阵势操练,奴家将五千人为见面礼,送给将军,以庆祝将军大胜之喜。”

四万大军偷袭建康,如今连伤带残剩下三万不到,却正是亟需补充兵源的时候。望着那张巧目倩兮的笑靥,心情更加愉悦,说道:“子清只有却之不恭了。”

联想他们为我做出一件件重大贡献,隐约泛上些不安。无教兴礼,必有所图,她会对我有什么企图?便也如问贾似道般的问她:“姑娘可有吩咐让子清做的?能力所及,必为姑娘办成。”

方照将好看的细眉往上一挑,秋水眸子蕴涵的笑意更加浓烈:“奴家正要说起,大将军心急,却先问了奴家。不过本教事体有违朝庭律例,将军不是寻常人,当不虞责怪奴家妄说了。”

呵呵一笑,我自前世来,怎会受困于当今之世俗民约,带兵打仗更是水无常形,兵无常势,常因敌变化采诡道以取胜,哪会注重这些。便请她不用担心,只管说。

方照为求让我务必明了此教性质,便明教来历说得清楚明白之极。

以前只在金庸老先生笔下知道有个明教,原来它最早发源于波斯,始称袄教,后又称摩尼教,传入中华后,汉人加入者众,便把教名按汉人习惯改为明教。

因为其教义是赈救百姓于苦难之中,教中无论男女,皆为平等教众,不吃荤酒,死后裸葬,平日里乡民分财互助,宛如后世的农经社。史书上即攻击他们“吃菜事魔”,“夜聚晓散”,“不事祖先”,“男女杂处”,“行事苟且”。可是,上流社会的评价是一回事,明教在遭受统治者和地主乡绅剥削的底层民众当中,却极具号召力。利用强大的号召力,他们屡以推翻黑暗现世,创造光明未来的教义,聚集百姓起义,频频给朝庭制造麻烦。还利用其拜日月,不信神佛祖先的宗旨,来反抗统治者所提倡的佛道和儒学。

明教最著名的一次起义在北宋末年,当时浙江路受朝庭“花石纲”之掠夺,百姓受害甚烈,明教教主方腊组织教众,于宣和二年(1120年)秋在浙江帮源起义,自号圣公。方腊发动起义时,即有不少妇女参加,方腊之妹方百花、方腊妻邵氏也参加了起义军的活动。只可惜此次起义仅仅维持了一年时间,便被北宋朝庭派童贯率军十五万镇压下去。方腊全族被屠杀干净,仅逃脱了一个七岁孤儿。

说到这里,方照淡淡一笑,抬起柔洁皓腕,举纤指理理额头零散的秀发,一双美眸斜瞟过来,只眸子里涌上一阵凄怆:“那七岁孤童便是奴家曾祖爷爷。”

我愕然道:“你是方腊后人?”心中却释疑,不再奇怪美艳不可方物的方昭会有如此大的力量。以她在明教的尊贵身份,以及明教在劳苦大众里的深邃影响,呼吸之间立聚教众数千,发动建康城内百姓助我取城便不足为奇了。

可她究竟有何目的呢,仍然未告诉我。

便追问道:“恕我直言。姑娘如此助我,必有不可解之难处需我相帮,请姑娘说来,不用客气。”

方照散去眼里的悲哀,收起飘浮脸上的淡淡笑容,庄重了脸面颜色,回我:“奴家知道瞒不过将军,确实有一事相求。此事便是请大将军收下我教中一物。”说着从怀里掏出一件物事,递了过来。

我先不接,低头看那掌中之物,竟是一块古色古香、墨绿色的温润玉牒,上面刻画着古怪的符。抬头看她,奇怪她先是帮我取城,后赠五千壮士,现在又以宝玉相送。难道明教中人都失心疯了,苦苦帮忙,只为了担心我不收下他们的宝玉?不过,这念头太也荒唐,我不觉自失一笑。

方照仍是玉手握牒,伸至面前,但在说话间低沉了语气:“我教自奴家曾祖战死后,屡遭朝庭压迫。而后宋朝失却江北之地,被蒙古尽收囊中,使得明教在江北之安徽、河南、河北等路更加倍受打击。奴家现下暂添为掌教圣女,却使我教重压下几至难以为继。因此这教主一职必得寻一坚刚不可拔志之人担当,方能将本教复兴,领往光明之路。方能救普天之下受苦受难百姓于水火之中。---------这得天符牒是圣主当年亲手所制,已有一百五十余年不曾让人佩戴过。”

这时,她眼眸中露出狂热之情,加上本身活力四射,整个人便显得要燃烧起来,圆润动听的声音也变得嘶哑:“请将军收下它。将军有德有能,宅心仁厚,在北洋时即救下无数难民。本领极大,举手间就将北洋改头换面,建设成一座大城。屡战屡胜,意志坚不可摧。又毫无贪念,视钱财、官声如粪土。如此,得天符牒便只有你配拥有,明教十余万教众自此听命于将军。握在将军手中,宛若多出一把利刃。此刃从此依附将军,无所不从,无往不利。”

原来她是寻教主来了。敢情先透过朱溪诱我攻建康,再助一臂之力,而后用十余万教众这庞大的地下力量为饵,达到让我领导明教重振其威风的目的。

到这时,一连串的震惊已让我目瞪口呆。恨恨瞪了始作俑者朱溪,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