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六十章 东奔西顾(2/3)

进攻临安的主将,阿塔海收回张望皋亭山的目光,低下头去看握住战刀的那只大手,闷声闷气地说:“固守有用么?徐子清居江左,南朝秀王驻西面,恐怕固守下去,只能惹来徐子清和秀王的进攻。依我看,要不立即进攻临安,要不立即退守湖州,稳定后防再整攻势。无论如何,都比半死不活吊在这里的好。”

健康行省的右丞,畏吾儿贵族阿里海牙,终于笑了笑,侧目而视,话语间却没有丝毫笑意:“上兵伐谋,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阿塔海将军,你是其上其下?”末了,他还意犹未尽地补充一句:“只知埋头打仗,不看全局,是为蠢将。”

阿塔海的脸便更显得黑,嘴唇翕动,愤怒地看着阿里海牙。

阿里海牙仍然笑,不过笑容里充满轻蔑, “这不叫固守,这叫观望。此时不但我等观望,便是丞相也在观望。非但要落实徐子清之动向,即便阿术右路军的进展状况,也在等待之中。不仅如此,如阿刺罕无法在长江入海口之横沙岛顶住张世杰,那么,整只江南军队尽要后缩。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得防止张世杰进入长江,会同扬州李庭芝从北而下,与南面宋军发动大包围------阿塔海将军不要心焦,这是必须要等的,不定咱们还得回平江作战。”

平江?阿塔海大吃一惊,退回扼守太湖至东海半腰的平江,那岂不是说我军在浙江道作战全面失败了吗?

很显然,这是伯颜如今必须得考虑进去的。他左、中、右三路大军,现在左路已不复存在,中路军被我粘在湖州一线无法动弹,三条腿的凳子顿时失去了两条,这样的阵线太不稳当。回平江,汇合包围文天祥的部队,充实兵力之后再整攻势,便成了伯颜可能的一个选择。至于阿术的右路军嘛,也许很快也要退兵了。

在澉浦战场取得大胜的同时,阿术的军队已突出秀王防线,先是击溃报福赵准部,再于白水打败杨亮节部,紧接着直抵秀王沿东天目山布置的阵地。秀王却不与元军接战,领军往临安方向撤退,一退就退出五十里,到达余杭方收住步子。

阿术反被秀王莫明其妙的退却弄得满脑子糊涂。这名蒙古的大贵族,身世非常显赫,其父兀良合台,曾是成吉思汗的侍从,蒙哥大帝的宿卫,忽必烈的总督军。祖父更了不起,竟是成吉思汗麾下勋臣速不台。

本人也是武功了得,(此武功非彼武功,指战争中的军功)自童年时代起,便被父亲抱在怀里参加战斗,成年之后,为元朝立下的战功更是数不胜数。忽必烈在史天泽病亡后,曾考虑任阿术为四十万大军之统帅,但其贵族气息太重,不能容人,方让伯颜领的军。

毕竟阿术是忽必烈朝中的顶尖帅才,在战场中被磨练得小心谨慎,看到宋军奇怪的行动,当下停下军队,遍遣斥候刺探宋军撤退目的,却探到秀王撤退途中,布下许多散兵游勇,潜至各处埋伏。

阿刺罕的大败已经让阿术提高了警惕,不敢再象以往一般长驱直如。他知道,这次宋军发动的反攻,早早预谋好了,竟然主动放弃一座座城池,诱敌深入,以此大胆地作出长程迂回,然后发动一个接一个的包抄。

长途奔袭,大范围迂回,这种战术在当时看来非常先进。十三世纪的作战,受后勤保障,以及部队机动能力所限,往往采取以城市为依托,你攻我守开展攻坚战的作战方式。即使迂回作战,其距离一般不超过百里。元军西征中东和欧洲时,史书记载,蒙古士兵利用大量散骑,围绕战场作一百里的迂回,而后抄后路进攻敌军背部。这在当时,已是很惊人的大距离机动了。

象我派遣张信峰和尹玉,自施家桥经七八十里山路奔袭毛竹山,后又有放弃施家桥,放弃盛泽,放弃平湖,北上南下转战几百里,然后夹击澉浦,这种超距离的大迂回外线作战,确实在此时闻所未闻。

平湖之际,我分遣胡应炎、张信峰和陈昭等人奔袭各处,使用声东击西的法子,在正面引住敌人,另遣游击部队四下骚扰。这种战术最大用处在于:一般情况下,受骚扰的一方不会坐等敌人四下攻击,必会分头追赶进行扫荡的敌军。到了此时,又不可避免地分散自己兵力。要知道,如果拿五千人四处游击,而对方企图捕捉这支东躲西藏的部队,却需用多出敌人好几倍的兵力才能办到。这就是伯颜苦叹的四两拨千斤之法。

我敢用这个法子,其根本在于元军在江南无多少骑兵,机动性并不比我军优胜。我军却有熟悉地形,又得民心之便利,知道何处可解后勤保障之忧,从而能够解决一系列行军和部队机动等矛盾,因此敢于发动大规模的游击。

阿术有了阿刺罕的前车之鉴,又屡吃秀王这种战术的亏,现在还没有了中军和左军从侧翼掩护他,我的在中间的部队随时可能配合秀王发动夹击,便只有更加小心,将部队停在东天目山一线。还遣人回湖州请示伯颜,他有没有必要再强行进军。

至于牛富和朱溪的健康,他们收缩战线,放弃芜湖、太平,把来自江北的六万敌人一路逗来健康城下,牢牢吸在那里,使战局胶着。伯颜苦盼的六万援兵,一步也前进不了,更别提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