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王不留行(1/2)
公元982年10月,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西夏天道元年,李继迁的大夏国在夏州成立。又因其地处西北,宋人称之“西夏”。李继迁奉天承命,自号为“西夏霸王”,定都灵州。传承近三百年的西夏王朝,因为唐宋的乱入,提前了整整56年,迫不及待的登上了历史舞台。
严格说起来,李继迁如今只是称王,尚未称帝,西夏是比大宋低上一级的。但是这里是西北,党项人的天下,你若问起他们谁是这里的官家,他们一定会骄傲的告诉你:西夏唯一的官家就是党项人的主上李继迁!
李继迁反复和张浦、唐宋商议之下以唐宋的“定国十策”为本,创立了一系列律法和政策,西夏党项人民的生活也开始渐渐走向正轨,于是李继迁渐渐把目光投向了孤立无援的灵州。西夏立国了,国都灵州却还在宋人手里。李继迁不可能容忍这样的事情,他与折御卿、杨光通过消息后,以破丑重遇贵为先锋,亲率两万大军向灵州进发。
灵州知州王继宣也是个见风倒的主。他早年在开封府任职时因为犯下了些错误,考评被监察官给了个大差评。于是,这位可怜的王大人被发配到这蛮夷之地当了个窝囊知州劳动改造。本想着洗心革面委屈个四年就能回到开封府,不曾想他好好的知州当着,灵州莫名其妙就被李继迁当了都城。强盗啊!王继宣心里暗骂着,桌上降书却已经写好了。开什么玩笑,灵州治下十九县,总共兵力三万不到,潘美的五万大军都奈何不了李继迁,难道靠他王大人就行。投降,投降,赶紧送降书,王继宣招呼自己的使者带上书信,马不停蹄的赶去夏州送信。
李继迁的军队还没出发,灵州的降书已经到了。合上书信,李继迁摇着头对张浦说道:“这个王继宣,还真是软骨头,他不但拱手让出灵州,还自己肃清了不愿意追随我的将领,赵光义真是不会用人啊。”
张浦拱手笑道:“大王,对我们来说,他却是十分识时务。”
“嗯,那就给他回信,掉他来夏州任个差事,咱们过几天就去灵州。”
三万将士齐解甲,李继迁不费一兵一卒接手了灵州。王继宣诚惶诚恐的接待了这位西夏霸王,当日就收拾了家当,逃一般的赶去夏州赴任了。李继迁改灵州为西平府,建皇城,立文武班,效仿宋国三省六部制。设议事堂,由张浦任宰执。李继迁自任定难军总指挥使,弟李继冲为副指挥使,知银、静二州事。破丑重遇贵总领禁军,庞籍为西平府尹。
而唐宋,则被李继迁留在了夏州,任夏州知州及都指挥使,军权政权一把抓。李继迁这么做是听了张浦的意见。一方面,夏州是西夏的命门,需要一个有能力、放的过心的人去镇守。另一方面,唐宋屡立战功,官位节节高升,不少官员都起了攀附之意。未免君臣失和,所以不将唐宋调入朝中,而是充分给予大权,在外为李继迁排忧解难。夏州民心稳固,唐宋纵然有天大的权力也兴不起风浪。
回夏州的前一天,唐宋参加了朝政。原灵州官府暂时作为了临时皇宫,李继迁一身黄袍,头戴冕旒,端坐在百官之上。先是从府州、麟州来的使者带来了折杨两家的祝贺,紧接着西夏的文武官员一个个上前赞颂李继迁的文功武德。李继迁难以适应这种场合,在位子上如坐针毡,托着下巴唉声叹气。最后他干脆站了起来,摆手道:“今儿个这朝政都两个时辰了,大家快回家吃饭吧。唐知州,你留下。”
百官一一告退。唐宋看着这群原本的乡野蛮夷之人穿上官袍不伦不类的样子。摇头暗笑道:夏国的路还很长啊,至少现在李继迁身边能用的人实在太少了。
厅内只剩下李继迁和唐宋二人,李继迁这才长舒一口气,把冕旒一摘,脱下鞋子,苦笑道:“小唐,这西夏霸王怎么做的这么麻烦,许多臭规矩,真是让人头疼。”
“大王,如今刚刚立国,要想约束百官严谨认真,大王自然要率先做出表率。所以,辛苦大王了。”唐宋微笑着答道。
李继迁摇头叹气道:“西平府虽繁华,却终是不及夏州。唐宋,孤把夏州交给了你,你可莫要让我失望。”
唐宋微微一笑,长鞠一躬。李继迁皱眉道:“这一别,怕是一年不能相见了,你有没有什么要嘱咐孤的?”
唐宋看着李继迁,淡淡道:“臣喜欢讲故事,今日就为大王讲一个故事吧。”
“大王可知道有一种草药名曰王不留行?传说当初西汉末年王莽、王郎率兵追杀主公刘秀,黄昏时来到一处村庄,对村民们扬言他们的主子是真正的汉室后裔,刘秀是冒充汉室的孽种,要老百姓给他们送饭送菜,并让村民腾出房子给他们住。这村里的老百姓知道他们是祸乱天下的奸贼,就不搭他们的茬儿。天黑了,王郎见百姓还不把饭菜送来,心中火起,带人进村催要。走遍全村,家家关门锁户,没有一缕炊烟。王郎气急败坏,扬言要踏平村庄,斩尽杀绝。此时一参军进谏道:‘此地青纱帐起,树草丛生,庄稼人藏在暗处,哪里去找?再说就是踏平十个村庄也解不了兵将的饥饿,不如赶紧离开此地,另作安顿,也好保存实力,追杀刘秀。”王郎听了,才传令离开了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