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道门流派——五斗米道(3/3)

织涣散,科律废弛。建安二十年,张鲁降曹,随曹操回到北方,次年卒于邺城。此后,五斗米道失去统一领导,各级道官、祭酒各自为政,随意‘置职‘和‘授箓‘,组织十分紊乱;原有的制度和戒律也被废弃,道官乱收道民财帛,道民不去师治赴会等现象,十分普遍。

因此,南北朝初年,世家大族出身的寇谦之和陆修静,分别在北方和南方对天师道进行整顿和改造,以求问题的解决。

寇谦之在北魏初年,宣称太上老君授他天师之位,赐以《云中音诵新科之诫》,命他宣此《新科》,‘清整道教‘。清整的重点就是调整天师道与封建制度的关系,制止天师道徒利用天师道‘犯上作乱‘,使之与封建制度相适应。他对过去已经出现的各次起义,包括多次的李弘起义,严加斥责。称他们是‘父不慈、子不孝、臣不忠‘的‘愚人‘和‘恶人‘,犯了亵du太上老君、叛逆君父的大罪,‘当疫毒临之,恶人死尽‘。

表示坚决制止同类事件的继续发生,为此要‘以礼度为首‘,即用儒家礼法改造天师道,用臣忠子孝的原则充实它的戒律,使之完全符合封建制度的需要。其次,要‘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还要整顿组织,加强科律等。经过寇谦之整顿、改造后的天师道,史称北天师道。南朝宋道士陆修静在南方也对天师道实行了整顿和改造,据《陆先生道门科略》记载,其重点是组织整顿。提出整顿二十四治,健全‘三会日‘和‘宅箓‘制度,以及严格实行道官按功升迁制度等。经过陆修静整顿改造后的天师道,史称南天师道。

天师道在南北朝经过寇、陆二人的整顿和改造后,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是摒除原来它所包容的某些反映下层群众要求、有违封建礼制的成分,增添了儒家伦理纲常的内容,使它由一个民间宗教变成符合封建统治阶级需要的士族宗教。

与此同时,其组织得到相应的整顿,教规、教仪得到一定充实。自此以后,天师道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经寇谦之改革后的北天师道,得到北魏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在北魏境内大为兴盛。《魏书·释老志》载:太武帝‘崇奉天师,显扬新法,宣布天下,道业大行‘,并‘起天师道场于京城之东南,重坛五层,遵其新经之制。给道士百二十人衣食,斋肃祈请,六时礼拜,月设厨会数千人‘。太延六年(440),太武帝听从寇谦之建议,改元太平真君。三年(442),太武帝‘亲至道坛,受符箓‘。此后北魏历代皇帝即位时,都至道坛受符箓,成为定制。太和十五年(491)秋,孝文帝元宏因京城‘里宅栉比,人神猥凑‘,下令将原在城内的道坛迁至南郊。六世纪中期,北魏分裂为西魏、东魏,分别迁都洛阳和邺城,各将天师道场迁至新都,崇奉天师道如故。不久,高氏取代东魏建北齐,字文氏取代西魏建北周。天师道在北齐曾一度遭取缔,但在北周却继续受到支持。

经陆修静改造后的南天师道,亦有相当发展。主要表现是两晋时期天师世家的子孙仍继续奉道。如杜子恭的玄孙杜京产及子栖,仍‘世传五斗米道不替‘。《南齐书·高逸传》载:

‘京产少恬静,闭意荣宦,颇涉文义,专修黄老。‘《南史·隐逸上》称其子杜栖亦续奉天师道,至于萧梁之世。另一天师道世家会稽孔氏,至孔灵产时继续奉道,他在宋明帝泰始中罢晋安太守后,有隐遁之怀,‘宋明帝于禹穴之侧立怀仙馆,诏使居焉。‘此外,南郡枝江人刘凝之,于宋文帝元嘉(424~453)年间,‘居衡山之阳,采药服食,受天师化民之道‘,而‘王公赠遗,一无所受‘。11

隋统一全国后,南北天师道合而为一。但直至唐代,史书缺乏记载,情况不明。唐代中后期,张陵子孙在江西龙虎山续传天师道,逐渐形成传播中心,世称龙虎宗。从此结束其早期发展历史,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注:

《三国志》第1册264页,注引《典略》,第3册666页,中华书局,1959年

《老子想尔注校证》第12页,第46页、16页,第12页、27页、9页、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华阳国志》卷八:《大同志》

《魏书》第8册3051页,中华书局,1974年

11《道藏》第24册875页,第25册296页,第304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