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道门流派——五斗米道(2/3)

政权存在四十余年,至东晋永和三年(347),始被桓温所灭。

陈瑞和范长生所代表的是西晋初年两个比较有名的五斗米道支派,他们先后在犍为、蜀郡的活动,表明五斗米道在四川确有深厚的基础,也表明经过三国时期短暂的沉寂,在西晋又开始复苏了。

张鲁政权覆灭后,不仅巴蜀地区的五斗米道未被消灭,而且随着张鲁及其部曲的北迁,又把五斗米道传播到中国北方。

史载,张鲁投降后,曹操将他和家属带回北方,令居邺城,并封张鲁为镇南将军、阆中侯,邑五万,其五子也封侯,并让自己的子女与张鲁的子女互为婚配,结为姻亲。当时被迫北迁的不止张鲁一家,《三国志·张既传》载,张鲁降后,‘太祖(曹操)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而且北迁汉中民不止一次,继上次之后,杜袭留督汉中军事时,又‘开导‘汉中百姓‘出徙洛、邺者八万余口。‘张鲁及大批汉中教民被迫北迁到三辅(长安、洛阳、邺城)之后,他们利用曹魏政权宽待张鲁家族之机,在它实行限制、利用的宗教政策夹缝中,或明或暗地向社会下层和上层传播五斗米道。经历曹魏和西晋,至东晋时,五斗米道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是在许多豪门士族中有了信徒,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天师道世家,如琅邪王氏、孙氏,陈郡谢氏、殷氏,高平郗氏,会稽孔氏,义兴周氏,丹阳许氏、葛氏、陶氏,东海鲍氏等。

《晋书·王羲之传》载称:‘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凝之弥笃。‘同书《殷仲堪传》称仲堪‘少奉天师道,又精心事神‘。

同书《何充传》亦称:‘郗愔及弟昙奉天师道,而(何)充及弟准崇信释氏。‘以上传记中,史家已称五斗米道为天师道,表明大概在东晋中期人们对该教派已作了这样的改称。有学者认为,‘五斗米道‘本是俗称,其教徒自称正一道或天师道,如东汉嘉平二年(173)所立《米巫祭酒张普题字碑》即有‘祭酒约施天师道‘之语。如此,在东晋中期世人改称其教为天师道,只是从其教内的称呼而已。

在以上众多的士族信徒中,钱塘人杜子恭是其重要首领。

他有很多弟子,其著名者皆出身江南世家大族。《南史·沈约传》载:‘钱塘人杜子恭,通灵有道术,东土豪家及都下贵望,并事之为弟子,执在三之敬。‘沈约的高祖沈警即‘累世事道,亦敬事子恭。子恭死,门徒孙泰,泰弟子恩传其业,警复事之。‘杜子恭在世时,门徒众多,影响很大;死后,其天师道信仰为其子孙所继承。史载,其子运,运子道鞠,道鞠子京产,京产子栖,‘世传五斗米道不替‘。而且他死后很久,仍受人景仰。《南齐书·孔稚珪传》称:孔稚珪之父孔灵产,在宋明帝泰始中罢晋安太守,随即隐居钱塘,每‘东出过钱塘北郭,辄于舟中遥拜杜子恭墓。自此至都,东向坐,不敢背侧。‘

史载杜子恭死时,将教事付弟于孙泰,后孙泰与其侄孙恩、孙恩妹夫卢循等,以五斗米道为旗帜,发动了一次规模巨大的武装起义。《晋书·孙恩传》载:‘孙恩,字灵秀,琅邪人,孙秀之族也。世奉五斗米道。恩叔父泰,字敬远,师事钱塘杜子恭。……子恭死,泰传其术。然浮狡有小才,诳诱百姓,愚者敬之如神。‘孝武帝时,‘稍迁辅国将军,新安太守,……黄门郎孔道、鄱阳太守桓放之、骠骑咨议周勰等皆敬事之,会稽世子元显亦数诣泰求其秘术。泰见天下兵起,以为晋祚将终,乃扇动百姓,私集徒众,三吴士庶多从之。于是朝士皆惧泰为乱,以其与元显交厚,咸莫敢言。会稽内史谢輶发其谋,道子诛之。‘孙泰死后,弟子孙恩继之,于隆安三年(399)袭会稽,江东八郡,‘一时俱起,杀长吏以应之,旬日之中,众数十万。‘‘于是恩据会稽,自号征东将军,号其党曰‘长生人‘。……朝廷震惧,内外戒严。‘后孙恩攻临海失败,赴海自沉。其妹夫卢循领其众继续战斗,又经若干年,至安帝义熙七年(411)广州战斗中失败,卢循投水死,起义最后结束。尽管后世史家对这次起义的评价各不相同,但都一致承认它是受五斗米道影响下的起义,因而它是五斗米道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可见,张鲁政权覆亡后,五斗米道(即天师道)不仅未被消灭,反而从巴蜀一隅发展到北方、南方,成为全国性的大教派;教徒成分,除有众多下层群众外,又有不少豪门士人。应该说,两晋是五斗米道的深入发展时期。但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最主要者有二:(一)与封建统治者的关系。五斗米道原起自民间,主要成分是下层群众,早期经书中即有一些批评社会不公、要求改变不合理现状、建立太平世界的言论,如以‘三天正法‘战胜‘六天故气‘(邪气)等。因此在社会矛盾尖锐时,五斗米道常成为发动起义的旗帜。在太平道组织黄巾起义时,汉中的五斗米道徒张修起而响应;西晋李特、李雄通过起义建立成汉割据政权;东晋孙恩、卢循起义更是加速东晋灭亡的大事件。至于以所谓老君化名李弘发动的起义,更是‘岁岁有之‘。所有这些起义不能不使五斗米道和封建统治者的关系处于紧张状态。(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