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回 侃谈明史(15)(1/2)
我们唏嘘不已,都为魏忠贤感到怜悯惋惜。我接着道:“那时,朝廷大臣大多是东林党人,而这些人是受到后人竟让夸奖的,他们表面上看似道德与正义的化身,是一群心怀大志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知识分子,实在,他们大多数人就是个书呆子,对他人总是口诛笔伐,实际上并没做过太多有用的事情,那时,他们相互之间经常进行着党争,保持自己的道义是正确的,把国家搞得一塌糊涂,民不聊生。”
许雨棠说道:“我记得高中时学过一个叫张浦的人写的一篇名为《五人墓碑记》的文章,就是夸奖东林党人的。”我点头道:“就是这些酸腐的知识分子们夸张了东林党人的功劳,才使得魏忠贤的形象给完整黑化了,而东林党人的形象却反而变得巨大起来。明朝的最后一位天子明思宗朱由检,也就是崇祯,他是天启的亲弟弟,他把魏忠贤搞下台后,就大力的提拔东林党人,而东林党人执政后,没能扭转大明的国运,反而对于国家的灭亡更有推波助澜之效。那些酸腐的大臣们很多都是犟性格,一跟筋。”许雨棠问道:“怎么一根筋了?”
我说道:“当时,大明朝外有清兵进侵,内有闯王李自成和张献忠等农民军大起义,国家内忧外患,连年征战不断,朝廷内幸喜尚有很多的精彩将领可以调用,所以大明朝才会在那种风雨飘摇的岁月里有苦苦支撑了十几年,那些大臣们面对国家的困厄情势往往提不出有效的解决措施,而一旦有大将打了败仗或是不出战什么的事情产生,那些大臣却丝尽不根据实际情况就往弹劾他们,令那些大将经常因此而畏首畏尾,不敢居心办事。当然,这和崇祯的猜忌多疑的心里是分不开的。崇祯又想与清军私底下议和,当时,清军首领皇太极也已批准了,如若议和成功,就可以借此机会好好地专心对付农民军了,大臣们知道后就对崇祯进行攻责,惋惜大臣们实在太固执,逝世活不肯,崇祯无法,只好作罢,这才白白的糟践了一个大好的机会。”
秦子墨说道:“大明王朝到了那个时候气数也应当尽了,纵观历史长河,没有哪一个王朝会永远的执掌权利永不倒的。秦之后,王朝更是没能超过四百年之久的,总是会在差未几时就涌现了农民起义而致使王朝从中断尽。”我说道:“崇祯也算是个兢兢业业的好天子了,只是他的先辈祖宗们将大明山河搞得一塌糊涂,风雨飘摇,他已是无法复生了,再加上崇祯年间又遇上了千年一遇的‘小冰河期’,当时的全部中国的年均匀气温比平时低的太多了,夏天干旱与大涝的情况在全国大领域内经常产生,而冬季则又奇冷无比,不光是河北,连江苏、福建、广州等亚热带地区都狂降大暴雪,那个年代庄稼颗粒无收,好多处所的农民由于吃不上饭就不得不造反。本来北方的后金人就已令大明苦楚不堪,再加上内乱,明朝就是不想亡也是不成得了,我想就是朱元璋在世也是无可如何。”
许雨棠点了点头:“这也许就是命吧,天启天子碌碌无为,整日玩木头,想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活得好不快活,崇祯天子想要做个好天子,终日为了国家忧心劳累却依旧天诛地灭,可叹天意弄人,好人未必有好报。”我摇了摇头:“崇祯未必算得上好人的,但他只是想要做个好人,惋惜他的性格注定了他做不得一代明君的。他经常猜忌大臣,又刚愎自用,不能有效的处理好自己与大臣们的关系,在他统治的时代,国家政治极不清明,任用的大臣大多庸庸碌碌,自私自利,大明固然注定必亡,但与他是脱不了干系的。”许雨棠点了点头:“你说的也有些道理呵!性格的确决定命运,而且他的命运就是大明的命运。”
我说道:“很多的大将也都各怀鬼胎,当时崇祯令洪承畴等大将攻击农民军,那些起义的农民军由于没受到过任何的正规练习,比不上大明军对,所以经常就是一打就散,很多时候本可以轻而易举的消灭他们,但那些大将却怕消灭了他们之后自己就会失往‘铁饭碗’了,也就只是表面的假装搪塞一下而已,将叛军赶出自己的统辖之地就不再打了。”许雨棠困惑道:“为什么消灭了农民军就会失往自己的铁饭碗呢?”我解析道:“消灭了农民军后自己就无事可做了,天子还会重用他们给他们权利吗?况且清兵一直对中原地区虎视眈眈,那些清兵是虎狼之躯,几乎无人能敌,消灭了农民军后恐怕就会被天子调遣派往抵抗清兵的,而往攻打清兵的大将很多人都没能活着回来,那些大将是很畏惧的。”
许雨棠恨道:“他们这些人也太自私了吧!竟然弃国家利益于不顾。”我说道:“很多人都是怕逝世的,大臣们固然受到了大明的皇恩,可是往辽东抵抗清兵无异于往主动送逝世,所以无多少人愿意往。”秦子墨微微笑道:“这是大多数生灵的生存本能,包含植物在内都是有‘趋利往弊’的生存本事的,往辽东往抵抗清兵得不到任何利益还极有可能搭上自己的生命,这种事情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会自愿往做的。”
我点了点头:“古往今来人都是有这种本性的,只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即然他们已选择了那条保家卫国的道路,就应当英勇的往面对才是。中国人就是‘太聪慧’了,一碰到大事情就会首先考虑到自己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