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三百八十一章 太平寨(1/2)



汉朝对匈奴的作战告段落。

将士们英勇作战,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正在班师回朝的lu上。

回想当chu大军出征,长安城nei夹道欢送,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但仔细算来,韩安guo带领大军离开长安,其实是chu春的事qing,而现在战争完结,中原地区已经迎来了秋天。

关中大地上,小麦成shu了。

东乡亭的人开始为秋收做准备,很多的祭祀活动陆续展开,瓷器作坊也如同去年那样,下达了关于秋收前后停产,让青壮年回家收粮的通知。

同样的忙碌在整个关中地区都在上演,太平寨当然也是如此。

赵启明和秦文骑着马,从侯府出发,又经过了西乡亭,途中所走的lu都很是平坦。等到他们感觉到颠簸,发现道lu明显不再平整的时候,就到了太平寨的地界。

在即将收获的季节,农田中有人在忙碌,村里也不断有炊烟升起。

进村的地方地势较高,赵启明可以清楚的看到太平寨的全貌。

他发现这里青山环绕,地势很高。甚至就连村民们的房舍,也都聚集在半山腰上。至于那些农田,面积实在有限,还都是低洼地带,被群山所bao围。

显然,这并不是富庶之地。

但这里有不错的水田,生长着在中原地区并不多见的水稻。当秋收的季节逐渐临近,这里的水稻已经开始变黄,只有少数的青se叶子,随着清风若影若现。

赵启明生长着南方,水稻是他最shu悉的作物。

看到这些金se的粮食,让他感觉很是亲切,便从lu上下来,走进了稻田里。

“的确是快成shu了。”

他里抓着稻穗,从颜se上判断,这块稻田应该就快收割了。

但公元前的稻穗很只是比小麦饱满些,想来产量估计不会很高。

这当然不是公元前的农民的耕作问题。准确来说,并不是公元前的稻穗很而是赵启明生活的那个年代,有了杂交水稻之后,成shu的稻穗饱满得有些夸张了。

显然,这是种子的问题。

看着这些水稻,赵启明对于杂交实验,忽然有了些信心。

他弯下来腰,抓了把水田里的泥土。

让人感到欣ei的是,虽然公元前的水稻种子产量不高,但起码这片水田的土质是不错的。除了水分充足之外,泥土的颜se发黑,这是养分很高的表现。

“以前这里是种麦的。”秦文介绍道:“最近几年才开始种水稻。”

赵启明点了点头。

关中地区的作物以小麦为主,水稻只是少数。

可能太平寨的人知道这里不适合种麦,也可能听说过水田种稻高产的事qing,但是想要弄到种子,还要掌握新的方法来耕种,这对公元前的庄稼人来说,实在是很困难。

“水稻的产量要高些。”他站了起来:“这里也的确更适合种水稻。”

“小侯爷说的没错。”秦文说:“以前这里种麦的时候,收成总是不好,太平寨的百姓们也过着苦日子,自从开始种稻,秋收时的产量上去了,这才好过了些。”

两人接着往前走,赵启明很快发现了水渠。

小麦的种植方式和水稻不同。这其中最大的区别就是对水分的要求。

关中地区没有南方湿润,才会选择以能够适应干旱的小麦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虽然产量更高,但是对水分的要求很高,这就需要大量的灌溉。

显然,为了种出水稻,太平寨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这水渠。

东乡亭的麦田中也有水渠。不过因为小麦对水的要求不高,所以那些水渠中的大部分都是土渠,而太平寨以石渠为主,相对来说更加平整。

尽管已经快到收获的季节了,这里的水渠仍然有水。

这些水从泾河liu入,轻快的通过石渠,随着哗啦啦的水声,最终liu入了稻田。

“这水渠修的不错。”赵启明洗了洗,然后站起身来,视线随着水渠的脉络,看向了更远chu:“利用了地势,既能起到方便取水的作用,还能有利排水。”

“据说是nei史府派的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