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黄天荡(五)(2/4)
谢过太尉。>
太尉在山下挖下许多的陷马坑。>
可是为了与宗弼同归于尽?”>
将唐大刀收起放在地上。>
岳飞开口问了面前杨太尉的病因。>
将己方、敌方共陷死地、绝地。>
这样的人物不是有大病,就是疯了。>
听了杨太尉说的基础兵力,岳飞这边还是没有改变想法。>
仗不是这么打的。>
将双方彼此钉死在阵地上,就少了战阵、战法的机变。>
没了战法,战争就成了无法预知战果的屠杀。>
二十万对十万,胜败如何,岳飞也是无从说起。>
这样彼此钉死,彼此屠杀的战场,胜负如何只能看结果。>
岳爷问起,杨博知道,怕是自己的谋划有不妥之处,于是也不隐瞒直接开口。>
“此战定国。>
不仅是下面的二十万人。>
接下来应该还有各路义军、乱匪。>
杨夫子之前筹划的战法是四面乱战。>
宗弼人马,精锐不会超过一半。>
也就是说至少有五万左右的签军。>
或是沿途掳掠的壮丁。>
以四面乱战之法,乱了宗弼的人马。>
以陷马坑限制宗弼人马的行动,务求歼灭之!”>
杨博大致的谋划,就是尽可能的歼灭宗弼部主力。>
由北到南,宗弼血债累累,能歼灭宗弼的东路主力。>
杨博这边是不惜代价的。>
这不仅是国战,而且关系到杨夫子之后的安稳与荣华富贵。>
一将功成万骨枯,只要不亲临战阵,杨博的底线也不高。>
千好万好不如自己过得好。>
剿灭宗弼也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付出一些代价,也是可以接受的。>
喊口号,用大义安慰自己,死伤只要不去看,就可以当做不知道。>
为了将来与大义,杨博也不介意做上几次鸵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听了杨太尉的计划,岳飞没有第一时间回答,而是想了一下才开口。>
“可战!>
太尉,歼灭之,恐怕力有未逮。>
宗弼之困,在于沿途掳掠的财物。>
放弃财物,宗弼便有了活路。>
铁浮屠悍勇、契丹签军也不弱。>
以目前军势,想要堵截铁浮屠归路,几无可能。”>
在知己知彼方面,岳爷做的很到位。>
听了他的说法,杨博点了点头,算是客观中肯。>
岳爷如果说此战可全歼宗弼东路军主力,那就值得杨博怀疑了。>
看着目光沉毅的岳爷,杨博继续开口。>
“杨夫子自东京汴梁城而来。>
拔了金贼的刘家寺大寨,得甲两万余。>
一路拣选青壮,能带甲执兵两天一夜者,万余!>
一天一夜者,万余!>
半日者,万余!>
军中有长柯斧三千,马槊数百,刀枪无数。>
骨朵、铁鞭、铁斧数千。>
杨夫子新造天王炮二十余。>
只是军中强弓劲弩不足。”>
将大致的家底报给了岳爷。>
杨博也在想着自己的家底。>
除了剩余的硫磺、硝石,应该是没了。>
看着岳爷慢慢张大的嘴,杨博与有荣焉。>
岳飞这边收起心中惊骇,深看一眼杨太尉。>
稍一琢磨,也带着希望开口。>
“太尉,若如此,咱可重创宗弼之军。”>
上山的时候,岳飞见过流民之中的甲士。>
官造的扎甲,阵战,足以抗衡铁浮屠了。>
带甲执兵两天一夜,这都不是人了。>
带甲行军半天,就是官军中的绝对精锐。>
两天一夜,即便在岳飞的印象里,也没有这样的悍军。>
骑在马上的铁浮屠虽说可以,但马一样受不了。>
铁浮屠也做不到带甲执兵,两天一夜的。>
不管经受训练与否,杨太尉的三万甲士,可做定鼎之用。>
现在想及那满地的陷马坑,岳飞也不敢腹诽杨太尉有大病了。>
扬己之长、抑敌之长。>
这位自称杨夫子的太尉已经做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