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二章 人生不易!(1/2)
武英殿>
见皇帝懒洋洋的靠着软垫上,朱文圣便坐在他脚边,向父亲请教,他想不明白历来对大将军信任有加的父皇,为何要如此为难大将军。>
大将军统领大明诸军卫,位高权重,乃是国家柱石。父皇让大将军将爱女嫁与他作妾,大将军的心里岂能舒服,这不是一个明智之选。>
接过太子倒的茶,抿了一口,朱雄英淡淡道:“你都看出来,大将军能看不出来?”>
可既然如此,他为什么要这么作呢?>
这就要从明军老一辈的将校说起。众所周知,徐达、常遇春、汤和、蓝玉、冯胜、傅友德,是开国将帅中的领军人物,以他们为主干,与各方归降者组成了旁杂的军队派系。>
太祖皇帝为了整合军队的派系,不使军权过分集中,亦不使将领揽权,这些派系也渐渐地被淡化,军权一分为五,对皇帝来说,的确是好事。>
而洪武一朝,南宫崛起,却使蓝、常、徐三派在军中的势力疯长,后以从龙之功,一跃成为明军的龙头,执天下武将之牛首。>
可以这么说,只要蓝玉、常茂、徐允恭等人活一天,大明的军队,便会牢牢掌握在帝系手中。这里面夹杂着朱雄英与他们君臣之谊,亲戚之情,同袍之义。>
但天大的英雄也会老,也有力不从心的之时。朱雄英以唐玄宗为鉴,不想在大明重蹈大唐的覆辙,所以在登基之初,便先后建立了陆军、海军军事学院,促进军队国家化。>
至今日,已经十余年了,军事学院的学兵,遍布天南海北,大明诸军卫。这些学兵的心里,没有什么王侯将相,也没什么旁杂派系,只有大明的天子和朝廷。>
不可否认,作为大将军,徐允恭有他的人格魅力,将士们爱戴他,也超过其他的将军。可在学兵们手里的军队,这份爱戴只会存在于徐允恭这一代。>
若干年后,朱雄英、徐允恭这一辈人老去,朱文圣接管大明之时,却不必再担心,军权尾大不掉,影响朝廷安危之事。>
而徐允恭,对这里面的道理心知肚明。他之所以会犹豫,绝对是心疼闺女,给人家作小,担心受正妻的气。当然,也掺杂着担忧,担忧其走徐贤妃的老路。>
“朕与允恭,算的从来不是君臣之别,也不是朝廷律法,是我们在生死之间磨练出的情义。”>
“你不一样,你和东宫的僚属只有恩义,不是生死之交,没经历过这些考验,所以朕得为你加一层保险。”>
与徐家联姻,对朱文圣唯一的好处,便是将徐允恭在军队积累的人望,分过来一半,巩固太子的威望。>
至于,徐家姑娘在东宫,与朱文圣相处的怎么样,是否幸福,那就是他们之间的事了。朱雄英唯一能提醒他,便是保持一颗公心,不偏不倚!>
“父皇的一片良苦用心,儿臣心领神会!”>
这话说的就有点言不由衷了,朱雄英知道,他与太子妃周氏两情相悦,又正值新婚你侬我侬之时,把徐家姑娘插进来,的确会不好。>
可没办法,朱文圣是将来的皇上,他没有选择的权力。况且,也只是个侧妃,正妃那已经满足他了,已经是格外的恩宠了。>
像他那几个弟弟,到了十岁的册封年,直接指婚,那里还容得商量一事。>
捏着太子的肩膀,朱雄英沉声道:“老大,帝王是这世上最孤独的人,能得一称心的正妻已然难得,再多便是奢望。”>
“宁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不属于帝王。等你当了皇帝,做了朕这么多年皇帝,也就明白了。”>
年轻人想不通很正常,朱雄英也年轻过,也这样想过。可人的执念,都要随着世事而变迁而变化。他可以宠太子妃,但不能把人宠上天,要有度。>
受教的朱文圣离开后,鲁植便引进来个胖和尚,其人正是朱梓。心宽体胖的朱梓,躬身报了个佛号,随即便坐在茶几对面。>
“陛下,前天才去的我哪,这才多久啊,想贫僧了!”>
别看朱梓当了半辈子和尚,可日子却是过的舒心不已。太子大婚的时候,诸王至京赴宴,胖的大伙都快认不出来了。>
指了指茶几上放的本章,示意他自己看。这份本章是临淮王世子朱贤烶上的,半个月前,他的父亲朱榑在王府安然离世。>
“朕原本以为,他是不想凑这个热闹,所以上本称病。可朕没想到,他的病是真的。”>
“七叔早年间,也立了不少战功,打的蒙古人抱头鼠窜,这些功劳,朕都记着。”>
人都死了,以前的事自然就不算数了。而且,这么多年,他一直都是谨守本分,遵守着约定,从来不越雷池一步。>
叫朱梓来,是想跟他商量一下,朱榑的身后事。他的意思是,以亲王之礼,给朱榑下葬,并由皇明寺派僧去主持奠议,随行的鲁植会当即宣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