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72章:搏弈(4)(1/4)

北宋自建国至太平兴国二年近二十年中,蝗灾、旱灾、水灾不断,造成许多人无家可归,啼饥号寒。

在这样的环境下灭汉之后还想要取得燕云十六州,确实有点困难。

所以在战争开始后赵光义下诏令地方进献出军粮,让地方苦不堪言;甚至有些地方重复征收。

很多地方已经无力承担这样的大量的军粮了,一度造成军粮的缺少。

当时大宋的军队主要在北方,而北方长期处在北汉和契丹的统治之下;契丹不说了,他们流行打草谷;北方早就被他们盘剥得糟蹋得体无完肤。

而北汉是个贫寒地方,就是现在的山西和陕西北部;物产十分不发达,北宋刚刚收复北汉;赋税征缴不畅,老百姓拿不出物质支援军队;这些无疑给宋军增加了粮草供应的困难!

但赵光义要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强行发动对辽国契丹人的北伐战争,试图夺回被被人占领的燕云十六州。

如果从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层面论断,赵光义的做法是无可挑剔的。

问题是只有一个钱想办十件事,就有点自不量力,夜郎自大了。

不过从赵光义的角度来讲,为了这次北伐还是做了充足准备的。

他先下诏让齐、汝、蔡等州军筹备军粮赴太原,接着又让曹、单、滑、潍、滨、湽、青、郓、同、耀、华等州,京兆、河南大名府诸多府、军储粮赴太原;其次让唐州团练使曹光实知威胜军事,令调军食。

过了一个月又让太子中允扈华等十二人发安、复、唐、邓、高、坊、宿、兖、海、密、蔡等州军储赴太原。

这些已经快横跨整个宋朝的统治区域了。

这还不算,太太平兴国四年四月,赵光义又下令征调河南、郓、济、博、棣、泽、潞、怀、汝、同、华、虢等州军储赴太原。

庚戌,诏发河中、晋、绛、慈、解、齐、德、曹、单、湽、卫等州军储赴太原。

如果展开北宋当时的行政区划图,可以看出来赵光义征调军储的这些区域,主要是在大宋的京东东路、河北东路、河北西路、京东西路、京西北路和永兴军等大部分州、军。

这些地区距离北伐太原遥远不说,运输军粮也有诸多困难;更何况北宋主要的运粮手段还是靠人。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运粮之法,人负六斗……马骡一石五斗,驴一石。”

那么估算一下,当时有几十万民夫参与了军粮的运输;这主要是说用人力,就是用人力给送朝廷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每见国朝发兵,未至屯戍之所,已于两河诸郡调**粮,远近骚然,烦费十倍。

赵普曾经说:“人搬粮,每斗雇召之资贱者不下五百。元配二万石数,约破十万贯钱……所以典桑卖牛,十间六七,其间兼有鬻男女者,亦有弃性命者。”

不得不承认,赵普在北宋初期建国方面以及对发动战争的态度方面还是有建树的。

他在纳谏宋太宗伐燕疏中说:“今者伏自朝廷大兴禁旅,远伐山戎。驱百万户之生灵,咸当辇运,致数十州之土地,半失耕桑。”

运送军粮要用大量的民夫,花费太高,而且远距离运输,耽误了农事,真的是有点得不偿失呀,在这样的条件下,运军粮效率也不可能高。

高粱河之战之败后,赵光义自己也说了士卒疲惫,运输距离远,所以班师回朝。“以幽州城逾旬不下,士卒疲顿,转输回远,……遂诏班师。”

也许高粱河之战有宋太宗赵光义缺乏战略眼光,军事才能一般的原因,但是将士们用命,悍不畏死,最终还是失败了,这其中有很多的原因,其中粮草不能及时供应也是一个重大的原因,毕竟三军未动,粮草先行。高粱河之战的失败,阻挡了宋军一统天下的步伐,对宋朝的影响巨大。

高粱河之战失败后,宋太宗很不服气;不服气的原因是他自诩自己是个军事家,敢和前朝的姜太公、诸葛亮媲美。

当然牛皮不是吹的,宋太宗毕竟研究创造了一个名冠千秋的阵法“平戎万全阵”。

说平戎万全阵是名冠千秋当然是对这位前辈的恭维,这个志大才疏的北宋第二代皇帝自以为有了平戎万全阵就能将契丹、党项这些强悍的民族一并侵吞,但理想很宏远,现实却骨感。

当然平戎万全阵也非一无是处,如果从式样上讲;感觉还能凑活。

宋太宗能设计出平戎万全阵,也是根据自己戎马一生战事的总结和概括;否则纸上谈兵的人不可能列出这么高深的一张阵图来。

宋太宗也算是马上皇帝,虽然带兵挂帅、破敌机先、攻城掠地上面战功少得可怜,不过最起码人家创造了平戎万全阵。

赵光义算是文官,但跟随兄长赵匡胤南征北战也属武将行列。

宋朝从开国皇帝赵匡胤做皇帝起,对于武将专权便就列为议事日程;开国之后把节度使设立成了虚衔,也就是说授予你节度使只是一个称号而已;并没有实际的职权。

宋朝不像唐朝那样会形成藩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