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62章:汴梁(5)(1/4)

赵匡胤一开始不相信花蕊夫人的话,可他知道花蕊夫人是个刚烈女子不会说话;而恰恰是自己这个皇太弟从小就有拈花惹草的毛病。

问题是晋王府的美女成百上千,赵光义却要跟自己争夺花蕊夫人;还趁自己不在宫中霸王硬上弓。

赵匡胤气得够呛,想立即将赵光义唤进宫来臭骂一顿;现在他只能对赵光义进行臭骂,使用其它的手段似乎已经无能为力。

这么想着,赵匡胤便就想起自己打算迁都的事情遭遇赵光义屡屡反对的事情来。

华夏自唐代中后期以来,长安和洛阳屡遭战火的侵袭;安史之乱和唐末农民起义以及藩镇割据战争,一次次战火让长安、洛阳的人口锐减,两都经济凋敝;再也难能恢复开元盛世时的辉煌。

五代时除了后唐定都洛阳外,其他的四个朝代都定都开封;北宋建立后继承了北周的制度依旧以开封为首都。

北宋完成国家统一后,武将出身的赵匡胤就对开封作为都城的弊端看的一清二楚。

开封虽然有黄河作为防线,但却一马平川无险可守。

再看洛阳,其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四周雄关林立是易守难攻的地方,历史上多个王朝都定都于此。

赵匡胤出生于洛阳,迁都洛阳衣锦还乡也是人之常情……

赵匡胤迁都洛阳还不是他的最终目的,他的最终目的是长安。

长安位于关中平原,四周有四大关隘——潼关、武关、萧关、大散关。

四关之内的关中平原号称天府之国,养育了文明古国西周;如果算上东周的话那就存续了800年。

关中平原还培育了大秦王朝的铮铮铁骨和血性,成就了秦始皇统一华夏,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伟大事业。

强汉盛唐就是从关中平原走上世界的,西汉时华夏的国土面积2500万平方公里;唐朝是1500万平方公里。

而北宋名义上是统一了中原,国土面积只有280万平方公里,这让文经武略的赵匡胤十分不满意。

28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仅是汉朝的十分之一,唐朝的五分之一;倘若北宋能将国度迁至长安,那么关中平原一周边的山峦关隘就能阻击北方草原民族的铁骑弓弩。

而蜗居在北临黄河,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迟早要灭亡在夷狄鞑靼手中。

赵匡胤早就有迁都的打算,可是一直觉得时机不大成熟,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的4月,赵匡胤在位已经16年;四边无战事;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形势一片和谐。

赵匡胤觉得迁都的机会成熟了,便效仿北魏孝文帝之举;率皇太弟赵广义和股肱大臣以去西京洛阳郊祭为名,打算完成第一步的迁都计划,将国都从开封迁至洛阳。

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北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这是史上一次颇具智慧的着名事件。

但一个由鲜卑民族建立的政权,要将国都迁移到汉人集中的洛阳;其中的阻力不用想就知道有多大。

然而面对重重阻力,孝文帝以进为退收放自如终于如愿以偿;把以“汉化”为中心的改革事业推进到新的阶段。

公元490年孝文帝亲政伊始,就把迁都洛阳的设想提上议事日程;在他看来,洛阳地处天下之中经济基础坚实,交通条件便利,文化积淀深厚,一直是汉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

洛阳曾经是东周、东汉、魏晋的京城,迁都洛阳既有利于加强同中原汉族门阀士族的联系与合作,又可以乘机摆脱鲜卑守旧贵族势力的束缚和掣肘;大力推行汉化改革。

可是要把都城从平城(山西大同)迁往洛阳,守旧贵族的反对,普通鲜卑民众的抵触,其声势之大、阻力之重,是可以想见的。

年轻的孝文帝要克服这方面的重重障碍,按常规的方式是不成的;必须剑走偏锋、另辟蹊径。yu.et

于是乎,孝文帝决定假借“南征”之名达到迁都的目的。

北魏太和十七年八月,孝文帝亲率大军30万号称百万,南下“伐齐”。

适逢秋雨连绵之际,风雨交加,道路泥泞,历经近一个月,数十万北魏将士才抵达洛阳城下。

北魏将士神色倦怠,疲惫不堪,恨不得一屁股坐下不再起来,随行的诸多大臣同样精疲力竭,叫苦不迭。

可是孝文帝却精神抖擞,执鞭催马,命令将士立即开拔,一派不灭南齐誓不回归的架式。

文武百官见此情形,纷纷跪倒在孝文帝的战马前叩头不止,恳切请求皇上体恤下情,停止“南征”。

孝文帝故意声色俱厉地喝斥道:朕正准备经营大事,统一天下,可你们这些人却推三阻四,有意迁延,须知道国有国法,军有军纪,你们如执迷不悟,再要说东道西,当心受到严刑的制裁!

孝文帝严声历叱,并未阻止大臣们哀求,以安定王拓跋休为主的忠臣依旧哭泣劝谏,苦苦哀求。

孝文帝见时机已到,便将自己的迁都意见作为停止“南征”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