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点将(1)(1/4)
一阵威风锣鼓响过,赵元佐将手中的方天画戟搁在兵器架子上;走到点将台上早就准备好的发令台前。
发令台上陈列着一把宝剑,这是夜落隔可汗赐予薛家寨最高守军将领薛维汉的尚方宝剑;薛维汉拥有尚方宝剑便有生杀大权和处置一起军事事务的权利。
现在薛维汉将尚方宝剑搁在发令台上,意思再明确不过:尚方宝剑交给赵元佐,赵元佐即有生杀和处置均无的大权。
赵元佐凝视着发令台和点将台,突然想起他前世见过的汉中韩信点将台。
汉中韩信点将台又叫刘邦拜将坛,位于汉中城区地处闹市,占地六公顷。
那时候汉中城南郊区菜叶碧绿,菜花金黄;赵元佐的前身赵五踏青而行,来到点将台,立即被韩信这位英雄的骁勇形象感染了。
韩信点将台早先是刘邦用来拜韩信为大将的,伺候又是韩信在这里点兵点将向关中出兵灭亡项羽武装集团的。
古代封建统治者在举行重大典礼时,常常"起土为台",当时叫作"坛";汉代的开国皇帝刘邦采纳了谋士萧何的建议,在汉中高台拜韩信为大将;奠定了汉朝开国的历史。
韩信是江苏淮阴人,出身寒微,幼失父母,但读书习文勤奋,曾乞食漂母,受辱胯下。经萧何举荐,刘邦不拘一格用人才,在汉中城南筑台设坛,祭天拜将。
韩信被拜为大将后,统帅三军,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谋,北出汉中,定三秦,百战百胜,辅佐刘邦统一全国,成就了帝业。
韩信为建立西汉王朝,立下了卓越的功勋,被誉为"兵仙神帅"。拜将坛是汉王朝的发祥地,亦是得人才者得天下的历史物证。史称:韩信足智多谋善用兵,为萧何赏识,向刘邦推荐,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并采纳了韩信迎三秦东向以争天下之策,完成了西汉统一大业。
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少年时,曾"寄贫漂母,受辱胯下"。秦末农民起义爆发,投入项梁起义军,后又追随刘邦。韩信通晓兵法,加之在当时反秦的农**动中,亲自参加作战,从战争实践中又经受了锻练,遂成为有才能的军事家。他曾多次向项羽出谋划策,均遭拒绝;后来投奔刘邦,邦以外貌量信,按一般将校收用,信不得志,遂离汉东归,行至"寒溪"(位于汉中留坝县马道镇)被萧何追回,并向刘邦引荐,推荐韩信的军事政治才能,建议举行隆重的仪式,拜韩信为大将。同年八月,韩信率军出师东征,越秦岭,定三秦(关中地区),开辟北方战场,连续击败魏、代、燕、赵、齐五个诸侯国,从左翼牵制楚军,形成对楚军的包围,最后,在垓下(古地名,位于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一战,楚军全部溃散,项羽兵败自杀。
伟人的光辉著作《论持久战》一文中,把"韩信破赵之战"引为以少数兵力并处于背水不利地形,出奇制胜的著名战例。
韩信是历史名将,有关韩信的传说,民间流传甚广北宋诗人梅尧臣在《送友人宰南郑》一诗中,有"苍烟古柏汉高庙,落日荒茆韩信坛。"南宋陆游在《山南行》一诗中,有:"将军坛上冷云低,宰相祠前春日暮"的描写。
诸葛亮的《隆中对》策略流传千古,被人们称为“千古第一对策”。
诸葛亮“未出茅庐。而三分天下”,足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才略。而在赵元佐看来,中国的“千古第一对策”是韩信的《汉中对》。
因为刘邦按韩信的《汉中对》战略部署,最终能够一统天下,可见韩信的谋略之高,那么韩信的《汉中对》到底厉害在哪里呢?在赵元佐看来其厉害就在于韩信分析对了形势。
韩信在《汉中对》中对项羽的分析如此讲: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於威彊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在韩信看来,项羽虽然威猛三军,一声怒吼就可以使得千人臣服,但这只是匹夫之勇,因为项羽不懂得去任用贤能有才的将领,所以项羽没有知人善用的本事;在平时,项羽对士兵很是关爱,因为士兵生病而伤心落泪,因为士兵吃不好而把自己的食物给士兵分食,但是当这些将士奋勇杀敌,论功行赏的时候,项羽却妇人之仁,舍不得给这些将士进官加爵,所以项羽并不得君心,将士们跟着他只是因为对项王感到恐惧;关中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帝王之都,而项羽放弃了关中,跑到彭城建都,这是放弃了有利地形,所以他不得地利。
另外项羽进入关中以后,违背了楚怀王“先入关中为关中为王”的约定,并且把自己喜欢的人全部封王,这件事使得很多的诸侯王对项羽早已心生不满;诸侯王看到项羽把楚怀王赶到了偏僻的地方,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