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明神宗(2/4)
战。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努尔哈赤伏低做小这么多年,怎么可能因为你杨镐的一句话就放弃?
谈不拢,那就只能打咯!彼时明朝集结了七万大军,加上海西女真部、朝鲜兵马,共计十万左右。
十万兵马,杨镐直接诈称四十七万,以赫图阿拉为目标,兵分四路,以刘綎、杜松、马林、李如柏为将,分兵进剿努尔哈赤。
刘綎刘大刀自然不必多说,万历援朝他参与过,西南抗击缅甸入侵他参与过,能力是有的,但更多是在勇武上,简单说,这是个猛将。
杜松,江湖人称杜太师,虽然比不得马芳马太师厉害,但也是当时大名鼎鼎的猛将了。
马林,马芳马太师的次子,这个……史书说他好诗文,工书法,是个很有才华的文人,至于军事能力,不能说没有,只能说很差。
李如柏,作为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松的弟弟,如果说他父兄是狼、是虎的话,他大概算是一头披着狼皮的羊。
就这么四个人,两个猛将,两个……人才,领着七万大军还是兵分四路,总帅还是杨镐,对手是努尔哈赤。
老实说,就这个局面,他们不该想着要怎么赢,而是应该想着要怎么才能保存实力,以图来日。
至于为什么明军会选择分兵进剿?一句话,用习惯了!
播州之役,李化龙统帅大军征讨杨应龙就是这么干的,兵分八路,战争一开始就让杨应龙灭了一路。
也就是李化龙后面打赢了,不然史书评价大概跟杨镐差不多。
至于为什么前面吃了大亏现在还这么干,那是因为明朝这时候真心没有一个能统帅全局的帅才。
别说跟徐达、蓝玉、张辅这些帅才比,就是像俞大猷、戚继光、李成梁这些很能打的将才当时都有不起一个。
明末真正堪称帅才的,大概也就李定国、多尔衮了,至于其他的……
不管是明朝的卢象升、孙传庭,清朝的多铎、尼堪,李自成手下的刘宗敏、李来亨,张献忠手下的孙可望、刘文秀等等,但没有掌控全局的能力。
似乎从明中后期开始,一直到清末,能指挥大规模军团作战的名帅就已经没了,有的只能算是名将。
扯远了,说回战争,万历四十七年这场明、后金首次大战,史称萨尔浒之战,战争结果是明败后金胜。
面对明军的兵分四路进剿,努尔哈赤却是选择集中兵力,先破其中一路军队。
也就是通过统合谋算,将自己原本处于弱势的兵力,在局部战争中表现中优势来,从而达到以多打少的效果。
努尔哈赤首先盯上的是杜松率领的西路军,也没别的原因,纯粹是因为杜松的行军速度太快,其他几路还在路上呢,他已经早早赶到萨尔浒了。
到那之后也不率军修建防御,而是再次分兵,本身也就接近两万的兵马,又分成两部。
一部驻守萨尔浒,一部分由他亲自带着进攻吉林崖,孤军深入这个词,在这里得到了实际表现。
努尔哈赤闻报喜不自胜,一边派人增援吉林崖,一边带着四万五千八旗兵进攻萨尔浒驻守的明军。
主将不在,兵力又少,很轻易就被努尔哈赤吃掉了,紧接着,努尔哈赤率军援救吉林崖,配合吉林崖守军,吃掉了杜松率领的一万明军,杜松本人也阵亡当场。
灭掉明军西路兵后,努尔哈赤率军北上,前往尚间崖迎击马林率领的北路军。
马林比杜松胆子小,但防御工事却做得比杜松好,按说他应该可以坚持到其他两路大军前来救援的。
奈何,马林头脑玩不过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只是佯败一场,他就觉得努尔哈赤不过如此,然后主动离开防御,率军出战……然后就无了。
北路军无了,马林自己倒是逃回去了,因为打了败仗,马林被贬为开原守将,这家伙好了伤疤忘了疼,守开原时依旧疏忽防备,最后被八旗兵突袭开原,战死疆场。
西路、北路相继全军覆没,正准备配合明军作战的叶赫部一听就慌了,忙不迭逃回部落,再不管战事。
与此同时,刘綎所率的南路军因为山路崎岖难行,没能按约定时间到达赫图阿拉,属于是姗姗来迟。
来迟就算了,关键他居然没收到西路、北路军出事的消息,情报都让人断了,彻底成了瞎子。
而这瞎子居然没有怀疑,依旧朝着曾经约定的目标赫图阿拉前进。
努尔哈赤对此作出了充分准备,一边让人在赫图阿拉以南设下埋伏等待刘綎入局,一边派人假扮明军士兵。
穿明军甲胄,持明军旗帜,带上杜松的令箭,谎称杜松部已经赶到赫图阿拉,要求刘綎速度进军。
刘綎是半点没有怀疑,立刻带着少数精锐轻装简行,急速赶往努尔哈赤给他设计的埋伏圈。
到地方就出事了,四面八方全是八旗兵马,军心动摇,士气大减,据说刘綎让人偷袭直接削去了半边脸部。
这人也是够硬汉的,忍着剧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