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484章老道士的转变(1/3)

嘉靖十八年,一代名臣、改革家张璁病逝,朱厚熜闻讯悲痛不已,赐祭礼葬,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似乎,张璁的去世也同时带走了朱厚熜的雄心壮志一般,从这一刻起,这个聪明的皇帝开始心慕长生术,转行做起老道士。

浅谈一下张璁,或称张孚敬,曾经看明朝那些事儿时,一直以为这人就是个幸进之徒,为求功名不择手段,有点了解后发现……冤,太冤了!

张璁生于成化十一年,浙江温州府……浙江温州、浙江温州,江南皮革厂倒闭了……就那个温州|??`)

张璁也是神童一个,博学多才,十三岁作《题族兄便面》……这名虽然不咋正经吧,但文章还是挺正经的。

同时,张璁对历代礼仪制度非常精通,什么《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他不仅能背能默,还能深刻解读。

嘉靖的大礼议,靠的就是他对于礼仪的深刻认知,最终帮朱厚熜成功认了亲爹叫爹……怪怪的。

科举六试,童生、秀才、举人张璁都很轻易的中了,奈何会试死活中不了,连考七次,七次都未出人意料……全部落选。

无奈的张璁返回温州讲学混饭吃,当然,他也没忘了科举,纵然考到40多岁,依旧没放弃。

正德十五年,张璁最后一次参加科举,这次会试中了,但殿试……延后,原因是正德十六年朱厚照没了!

皇帝没了就是头等大事,什么科举,全得往后放,于是张璁同学只能继续等待命运安排。

同年五月,嘉靖皇帝朱厚熜继位后,给科举士子补了殿试,张璁高中二甲进士,观政礼部(到礼部实习),正式步入仕途,时年47岁。

张璁很幸运,刚步入仕途就遇上了千年罕见的大礼议,更幸运的是他恰好对历代礼仪非常精通。

估计杨廷和要知道他这么个奇才,脑瓜子都得嗡嗡响,毕竟谁家正经人天天研究礼仪制度啊!

一篇文章呈上,从周礼到宋朝的英宗故事,再到皇明祖训的规矩,张璁为朱厚熜找齐了继统不继嗣的正当理由。

据说,朱厚熜看到张璁的文章后,异常高兴的表示:我终于可以让我爹当爹了!

两个人都对礼仪制度研究很深,两个人都是初入朝堂,心中尚有雄心壮志……虽然张璁已经47了,但人老心不老不是。

由于大礼议的出色表现,张璁受到朱厚熜的异常信任,升官跟他喵的坐火箭一样,突突往上升。

这要是一个无能之辈,人们可能就是骂上一句狗屎运、幸进徒,奈何……人张璁肚子里真有货啊!

嘉靖初年,边患问题基本让朱厚照掐没了,最大的问题俨然是国内问题,更准确的说是土地问题。

当时有大臣上奏说,国家的土地,自洪武到弘治,百四十年间,已经锐减一半。

当时,整个明朝,在籍的百姓六千万,流民占了六百万,比例足足是十分之一,没地的百姓……或者说流民们,看不到活下去的希望就只有造反了。

所以,嘉靖初年,除了大礼议这个政治事件外,明朝的主要精力还是在镇压流民起义问题上。

大礼议结束后,朱厚熜、张璁两人开始就土地问题做出调整,皇庄、官田、勋贵的庄田、外戚站的庄田、太监占的官田,和尚占的僧田,全是他俩的打击目标。

当然,这里要说一下,两人其实也没拿回太多田地,应该缴纳赋税的田地从洪武朝到弘治朝差不多丢了400多万顷,两人只拿回了五万多顷田,清理出军户、匠户等十万余人。

但是,仅仅是清理出两万多顷田地,流民人数也大大削减了,显然,百姓要的是真不多,能活下去就行。

清查土地,改革科举,反腐倡廉,整顿军队、抑制厂卫……

几件大事中,唯有清查土地和改革科举影响最大,前者缓解了明朝的内部矛盾,后者为张居正的改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

甚至于可以说,因为张璁的改革,嘉靖朝才能人才济济,张居正的改革运动中,那些中层精英,基本都是因为这次科举改革起势的。

同时,因为张璁搞改革,又是查土地、又是改科举、整顿军队的,免不了被既得利益者嫉恨,南京一位大臣就公然上书说张璁是朝中三奸之一。

奈何,张璁行事太过正派,哪怕做了内阁大学士,日子也过得清苦,别人实在是找不到他什么把柄……简单说,别人恨他,偏偏拿他没办法。

嘉靖十八年二月,张璁于温州家中病逝,终年65岁,赠太师,谥文忠。

《明世宗实录》赞他:终嘉靖之世,语相业者,迄无若孚敬云!

《中国通史》则说:张璁始终清廉自守,博学明辨,而勇于革新,可谓嘉靖朝难得的贤相,也是明代一少有的阁臣。

这个明朝名臣,改革家,一直以来都颇受赞誉,除了……那是真冤,参与大礼议就成幸进徒了!

张璁:……

说回嘉靖帝朱厚熜,这个前半生无比正常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