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仁宣!(1/3)
明仁宗昭皇帝朱高炽,父为朱棣,母为仁孝文皇后徐氏。
朱高炽为朱棣长子,洪武二十八年,被朱元璋册立为燕王世子,靖难之役以万余兵力抵抗李景隆五十万大军,功勋卓著。
永乐二年,受封皇太子,朱棣五次北征蒙古,都让他监理国政。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病逝,同年八月,朱高炽登基,年号洪熙。
朱高炽在位只有短短十个月,十个月内,朱高炽停止永乐朝大规模用兵政策,与民休息……直白点说就是给他老爹擦屁股。
同时,为建文朝蒙冤的大臣平反,废除苛政,提高内阁权力,让内阁正式成为有决策权的政治机构。
仁宣之治,虽说功劳是朱瞻基占多数,但却不能忽视朱高炽的贡献。
1425年5月,朱高炽病重去世,终年48岁,皇位由嫡长子朱瞻基继承。
近年来,由于影视剧的兴起,不少人觉得朱棣的永乐朝,朱高炽得分走一半功劳,同时戏称朱棣为征北大将军。
……调侃可以,玩梗更可以,但请不要当真,毕竟朱棣虽不及朱元璋劳模,但也当得起一句勤于政事。
朱高炽虽然五次受命监国,但朝中大事可都是朱棣在处理,毕竟,太子要是权力太大,还要皇帝干嘛?……朱标站一边去!
朱标:……啊?
言归正传!
朱高炽,生于洪武十一年,西元1378年8月,出生于明朝中都凤阳,喜读书,性格沉默少语,言之有物。.lnㄚ.nt
年少时,朱高炽和他那些同龄的叔叔们一起接受军事训练以及文化教育,不为别的,因为他爷爷朱元璋重视。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高炽被立为燕王世子,深得明太祖朱元璋喜爱。
一次,朱元璋令朱高炽与秦王、晋王、周王世子一起检阅军队,其他仨人都回来挺早,就他忙活到很晚。
朱元璋问为什么?朱高炽回答说,清早太冷,检阅军队应该等到将士们吃完早饭之后。
朱元璋对他的仁心表示很高兴……朱元璋的高兴表达方式有点不一样,一高兴就让朱高炽帮忙批阅奏章。
朱高炽奏章看得不错,但奏章中文字有误的问题他却没说。
朱元璋细问缘由时,朱高炽表示不过小小失误,不该麻烦陛下。
说到这儿,再次想起崇祯的骚操作,朱元璋批奏章是只看问题,不看文笔,好建议他听,罗里吧嗦的他打。
朱高炽同样只看具体问题,对于小细节并不深究。
唯独崇祯,奏章有啥问题他看不出来,但他看得出来文笔,看得出来文字错误,于是,天天搁奏章上改错别字、修改文章。
……奏章倒是越来越好看了,奈何,具体事务如何处理的建议是越来越少,大臣们文章写得越来越好,事情处理越来越糟……简直了!
说回正题!
时间来到建文元年,因为朱允炆的杀藩政策,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准备会会小侄贼。
朱允炆先派老将耿炳文为帅,可惜耿炳文不善攻伐,不是朱棣对手,于是朱允炆换帅,让曹国公李景隆为帅,统兵五十万,直指北平城。
李景隆率兵北上的同时,镇守山海关的吴高也率兵向着北平挺进。
朱棣为了避免两线交战的困境,于是先领兵击败吴高,然后……溜了,跑大宁去找宁王朱权“借兵”!北平城就丢给了朱高炽把守。
五十万对一万,李景隆表示,优势在我!
这话没错,五十倍的兵力,又占着大义,又握着满饷明军,岂止是优势,简直是想输都难。
结果,李景隆输了,先是攻不破一万大军驻守的城池,还被人家找机会出城偷袭,损兵折将。
最后,又被朱棣带着“借来的”兵马一次突袭,朱高炽同时从城内杀出,两面夹击,优势宰我。
“战神”之名,岂是虚妄?
北平一战,为朱高炽积累了巨大的政治资本,也是靖难之役关键性的一战,毕竟,北平作为朱棣以及靖难将士的大本营,这地儿要是没了,那就是连锁反应,最后能不能成功,都是一个未知数。
但是……虽然朱高炽立下大功,奈何他一直镇守北平,没跟在朱棣身边,因此经常被冤枉。
比如他那个想当世子(太子)的弟弟朱高煦,甚至于是朱高燧,这哥俩跟着朱棣靖难,从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狠人,早没了什么礼教束缚。
本着老爹能当皇帝,我也能的想法,积极谋求储君的位置。
奈何,这哥俩脑子缺根弦,只会打仗兼说大哥坏话,对于具体政事却是一窍不通,连带着跟文官系统也打不到一块儿,因此,希望渺茫。
朱棣成功靖难后,于应天登基称帝,改北平为北京,依旧让朱高炽镇守。
永乐二年,朱高炽被立为皇太子,同时,早年结识的文人,比如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人皆入朝中担任重要职务。
本来,靖难之役,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