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45章 前车之鉴(1/2)

太上皇赵佶一行回到了京城,刚开始蔡攸和童贯还不打算返回汴梁,知道赵桓是不会给他们好果子吃的,可是钦宗派出南下的钦差说得清楚,道得明白,若南逃官员不及时返京,朝廷将以叛逃之罪加以严惩,就是地方官员也都有权力处置京官,这不明摆着,钦宗是不会让弃他南逃的官员们好过的,若逆旨而动,右宰相王黼的下场,就是前车之鉴。

王黼是北宋末期的“六贼”之一。他是由通议大夫超升八阶之后被宋徽宗破格任命为右宰相的,乃大宋开国以来之前所未有的官场现象。他的最大功劳就是让艺术皇帝宋徽宗认识了京城名妓李师师,并且打通了御书房至李师师香房的地下通道。

可王黼右相在金兵进入汴京时,他不等诏命,便带着妻儿逃跑,宋钦宗下诏贬他为崇信军节度副使、籍没他家。吴敏、李纲请求诛杀王黼,钦宗便将此事交由开封尹聂山处理,聂山与王黼宿怨未解,便趁机派人将他杀死。但也有人说,其实钦宗是给了聂山一道暗旨,因而聂山才敢下此狠手。

钦宗跟王黼素有怨仇,当年立皇太子时,王黼坚决站在宋徽宗的一边,力持三皇子赵楷是为皇太子,他还列举出大皇子赵桓的许多毛病,譬如:优柔寡断、出尔反尔、疑神疑鬼、小肚鸡肠……宋徽宗听了王黼的话,想要立三皇子赵楷为大宋朝的皇太子,赵桓得知后,与父亲据理力争,还扬言要带着自己的亲信另立朝廷。

徽宗并没有将桓儿治罪,也不让皇室和大臣知道此事,他不想同室操戈,不想让早已死去的显恭王氏地下哭泣。

可最终因皇室和大臣们的极力反对,大皇子赵桓还是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大宋朝的皇太子。

王黼压错宝,虽说之后他跟太子赵桓承认了错误,希望赵桓大人大量,可裂缝已深,难以修复,所以才有如此下场。

且言,太上皇赵佶回到了京都汴梁,他深感自己的南下逃跑对不住赵氏祖先和大宋子民,对不起为保卫大宋江山而伤残、牺牲的将士和先烈,他尤其怕见到主战的李纲,要是当初听了李纲的话,自己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狼狈不堪,他羞愧满面,后悔至极,暗忖:眼下当务之急就是要思考出怎样才能为自己减轻逃跑的罪孽和恶行,赵佶想到了随他一起逃命的文武大臣们,于是他写了一份冗长的忏悔书信给儿子宋钦宗,大都把责任推卸给了随逃的主要官员。

太学生陈东在得知徽宗一行人员回京时,就赶忙和京都的百姓,卫戍的将士,连名要求朝廷严惩逃跑官员,钦宗怕是不及时处理,恐生变故,就慌忙召集了文武百官连夜商议,最后协商讨论的结果是,由黄潜善负责监督大理寺,明日审理,审理的结果交由钦宗皇帝做最后的决定。

待大臣们散去,钦宗单独留下黄潜善特意交代了几句,他这才放心回宫就寝。

在对南逃案的审理中,黄潜善按照钦宗和李纲的要求:快刀斩乱麻,他几乎是宣布似的,将事先和大理寺卿一起拟好的书面材料大声地宣读了起来:“童贯:在太原驻守时就不思抗金,逃回京城,之后又不领取皇上东京留守之命,唆使太上皇南下逃命。高俅:半路回京且有悔过之意。梁师成:追随童贯南下,且能急时回头,还有忏悔之意。”最后宣判的人就是太子太保蔡攸了。蔡攸知道自己的罪行已经是板上钉丁、无力回天,他只能垂头丧气地等待着黄潜善公布自己的最大恶行。

黄潜善略微小声地慢慢说道:“蔡攸,你在金兵逼近京都汴梁时,就着手准备南下逃跑,你身为皇上的近臣,大宋的高官,不是想着皇上和社稷的安危,而是只考虑自己南逃保命。”黄潜善宣布完毕后就急忙觐见钦宗皇帝,钦宗与吴敏、李纲等大臣商议之后,作出如下决定:童贯最大恶极,他身为将帅不思抗金,却想逃跑。而且抗旨不遵,按律当斩,即刻执行。蔡攸身为钦宗身边的重臣,不能与社稷和朝廷共赴患难,反而唆使太上皇离京逃跑。引起民众愤怒,将士哗变。赐其自缢,立即执行。高俅南下逃跑,但尚知悔过,还劝众人返回汴梁。故而撤其职务,留京养老。梁师成因回京举报有功,所以贬为彰化军节度副使,以观后效。

其实这些逃跑人员一回到京城,就各自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梁师成是南逃官员中最聪明的一个,当钦宗派出的钦差宣读圣旨,要南下随太上皇逃跑人员回京都汴梁时,他就打听到了此时的京都汴梁已经解围,便和几个随从快马加鞭地往京城跑来,一到京城就学廉颇来了个负薪请罪,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全都抖落出来。把垃圾、浊水尽往童贯和蔡攸的身上倒去,说得自己是满脸希哩哗啦的泪水,还着实让人可怜、同情,他心想:自己犯下如此大罪,没有随蔡京而去,已经是钦宗开恩,皇恩浩荡,自己没有太多的奢求,能求一命,便是祖宗坟前烧高香了。

梁师成在当年立皇太子时,他就和王黼唱反调,力挺赵桓成为皇太子,现在看来,他这一注,算是彻底赌赢了。

而高俅有先见之明,到了半路就回来向钦宗皇帝报到了,他虽然和蔡京走得很近,但在为人处事方面恩怨昭显、青白分明分明,就连李纲和黄潜善都为他说话,据传他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