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5 轩然大波 (二合一)(2/3)
都督,奉命掌左军都督府事,随后又佩平羌将军印充任总兵官,出镇甘肃戍边。
这份经历意味着蒋琬有边疆经验,不是什么纸上谈兵之辈。但真正让商辂下定决心推选的原因,在于蒋琬与一般只会打打杀杀的武将勋戚不同,他自幼聪慧涉猎书史,诗词歌赋什么的都能信手捏来,为武臣能诗者之冠,外界把他称之为“儒将”。
要知道内阁终究不是什么军事部门,而是一个行政决策中心,没有足够的文化修养是很难担任阁臣。能文能武又年轻的蒋琬,毫无疑问是最为符合目标的人选,甚至没有之一。
至于另外一名作为军方代表的武将人选,那相对来说就要简单许多,商辂毫不犹豫推选了五军营都督同知范广!
范广是辽东人,正统年间世袭宁远卫指挥佥事,到了土木堡之变期间担任了辽东左副总兵,还曾在沈忆宸的麾下与鞑虏进行过数场大战。
正因为范广表现较好,兵部尚书于谦把他给调回京师,提拔为都督佥事。天圣汗也先兵临京师城下的时候,范广担任了九门守将之一,冲锋陷阵英勇无比,极大提升了部下的士气。
如果不是忠国公石亨表现的实在太过于亮眼,光芒遮掩了京师守卫战中的一众大将,可能范广将会迎来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
不过哪怕被石亨遮盖住了光芒,后续对蒙古的反击战中,他率兵追至紫荆关斩杀鞑虏数百,也足矣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从而获得嘉奖进升为都督同知。
再后来范广奉景泰帝御命充任总兵官,一直就驻扎在边境的居庸关。单纯从履历上看,商辂觉得他作为军方代表简直挑不出毛病,并且范广为人正直这些年口碑极好,选他不会引发旁人的非议。
扩充阁臣这项官场改革,很快就得到了包括皇帝在内的各方同意。毕竟这是一项做大蛋糕的举动,凭空多出来两块要是能落在自己头上,那简直无异于天上掉馅饼。
说实话,商辂这么快推动官场改革,特别是首先拿内阁开刀,着实让很多人大跌眼镜。要知道权力这东西,越集中就越有价值,对于群臣而言最好是集于一身。
阁臣扩充至七人,哪怕多的这两个人是内定人选,可谁又能保证坐上了这个位置上之后,还能维持着乖乖听话的状态,不想着更进一步生出自己的小心思?
不管这个官场改革是沈忆宸的主意,还是商辂自作主张,恐怕这种无事惹是非的举动,到头来都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欞魊尛裞
虽说阁臣扩充很顺利就得到了各方同意,但是在阁臣人选上面掀起了很大波澜,特别商辂还把这两位新晋阁臣名额全部给了武将勋戚!
文官集团可以忍受沈忆宸这种“非主流”出将入相,却无法接受纯正的勋戚武将入阁登坛。毕竟沈忆宸再怎么文官掌武事,他好歹是三元及第出身,走了翰林院这条传统晋升路子。
一个粗鄙武夫,却轻轻松松站上了阁臣的巅峰高度,那简直就是对于文人十年寒窗苦读的侮辱!
如果说商辂推动的内阁扩充改革,已经在京师引发了很大的争议,那么接下来他制定的官员致仕制度,堪称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七十致仕这项规定,放在明朝官场实际操作上面早就已经“荒废”,文武百官已经默认终身制。甚至就算自己主动上疏乞骸骨,皇帝如果不驳回几次挽留,都会被视为对于这名大臣的轻视。
结果商辂把这项已经尘封的规则搬出来,以何文渊为首的文官集团,很难不把它往排除异己方面上联想。毕竟沈党官员基本上是一群年轻后辈,传统文官大多年龄在六十左右。
要是按照七十致仕的规章强硬推行下去,有很大一批身居高位的传统文官将致仕回乡,显然这是对整个文官集团的巨大削弱。
当得知这项消息之后,何文渊立马召集了刑部尚书俞士悦、工部侍郎赵荣、通政使乐恽等人议事,就连曾经被摆了一道了阁臣都御使王文,此刻都尽释前嫌邀请了过来。
这些年何文渊跟沈忆宸之间,其实已经达成了一种默契,那便是沈忆宸不再进行政治斗争,进一步削弱传统文官集团的势力。
至于何文渊这边,同样不再找沈忆宸的麻烦,更不允许在政务推行上使绊子。于是乎双方就这么安稳度过了一年多时间,谁能想到沈忆宸率兵展开北伐,一向温和儒雅的商辂却主动挑起了战火。
沈文渊就算再怎么不想跟沈忆宸为敌,到了这一步也不得不召集成员展开反击了。
“诸位,想必内阁商中堂推行的官场改革,尔等都已经知晓了吧?”
坐在主位上的何文渊,首先向到场的众大臣询问了一句。
他的话音刚刚落下,性格相对比较火爆的刑部尚书俞士悦,立马就接话道:“京师都已经闹得沸沸扬扬,吾等当然是知晓。”
“这一两年来,吾等算是跟他沈元辅相安无事,却没想到对方却没有打算就此罢休。本官听说商中堂推行的官场改革,实则就是沈元辅离开京师之前制定的谋划,是可忍孰不可忍,既然对方想要赶尽杀绝,难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