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治标与治本(2/3)
制,更是因为非本郡之人难以服众,遑论深入乡里。就算除去了原本郡中冠盖,前者既去,总有后来者。”
荀彧的意思很明确,只要郡中的行政体系在这儿了,必然会有冠盖之族的诞生。
贾诩自然听得明白荀彧话中所指。
他可是知道,荀彧所在的颍川荀氏,绝对是颍川郡排的上号的大族,尤其是近些年以荀彧、荀攸、荀悦为代表的三荀,在外人看来皆是公卿之资。
荀氏早年间有感于朝廷风气不好,最能代表荀氏的荀氏八龙中有数个终身为处士,就算当了官的,很快也会返回乡里,并未怎么经营门生故吏。
当时唯一一个荀氏八龙中的高官是荀彧的父亲,二龙荀绲,他因为为荀彧定下了和中常侍唐衡女儿的婚约而受到士大夫的鄙视,然他做到了济南相……若非在荀彧两岁的时候亡故,恐怕早就成为公卿了。而在二龙荀绲死后,荀氏便再也没出过二千石级别的高官,直到荀爽再度入朝。
也就是荀爽去世得早,不然多一个公卿级别的大臣,即便少了些门生故吏,但将荀氏称为颍川豪族之首一点也不为过。
可也正因为如此,对于当前的荀氏来说,现行的郡吏征辟制度是极为有利的。
因为无论是有何等追求的颍川太守,都需要征辟荀氏中人为郡吏——要名声,荀氏有;要贤才,荀氏有;有人脉,荀氏有;要德行,荀氏还有!
如此,荀氏在颍川势不可挡。
这也是贾诩之前误会荀彧之言的原因之一,除了荀彧当时的话,本身就有误导性之外。还有就是贾诩不太相信荀彧会这么简单的放弃他们的宗族利益。
因此在内心震惊之余,贾诩看向荀彧的目光又多了几分欣赏,他不禁扪心自问,换做是他,能这么果断地做出这样的选择吗?
以往虽然经常和荀彧在天子面前交流政见,但两人私下里却没有更多接触,现在贾诩愈发觉得荀彧的确是一个值得交往的人。
后世总有人完全以地域论的角度认为荀彧之所以反对曹操称公,是因为曹操从许昌迁都邺城,进而把荀彧当成了颍川集团的代表,并且还理所当然的认为荀彧是为了颍川集团的利益而死。
却全然忽视了以荀彧当时的地位,何必要为所谓的“颍川集团”去冒失去生命甚至牵连宗族的风险。就算不考虑自身安危,所谓的集团利益比得上宗族利益吗?
只以地域论说事,难免落入教条主义的窠臼,把人当作“所谓某某集团”的傀儡。
贾诩见荀彧已经有了想法,问道:“不知文若想到的是何种手段?”
荀彧答道:“我之所想,虽不足以治本,但一时治标足矣。”
“今之郡中百石及以下,皆为本郡人士。更有甚者,约定成俗,将掌管郡中官吏任免的功曹以郡中大族轮流担任。若是二千石失察,很容易为本郡豪族所欺。是以,可将郡中功曹等官提升官秩,比二百石亦足矣。”
虽然只提升了一级官秩,但只要施行,就意味着郡国失去了对功曹的任免权。
要是换做以前,荀彧不敢提出这么激进的政策,因为朝廷威严不振,以前个别郡国的“百姓”甚至敢联合起来驱赶朝廷任命的二千石。
国相太守尚且面对如此,更不要说涉及到地方大族切实利益的功曹了。
但今时不同往日。以前为了让朝廷派出的两千石可以压制膨胀的地方势力,从而不得不赋予二千石更高的权力,时至今日,二千石军政大权一把抓,但凡有能力在郡国中做主的二千石绝对能做到生杀予夺。
如今朝廷威严已经通过一场场平叛的战争确立,是时候改变郡国治理的这种恶性循环了!
荀彧说着在他判断中需要由朝廷任命的郡国官员——“功曹掌郡国官吏任免,户曹掌户籍、常兼理祭祀农桑等,兵曹掌军事征兵,贼曹掌治安,决曹掌刑法,辞曹掌民事诉讼。”
贾诩本以为荀彧只想就功曹做文章,却没想到荀彧一下子将目光投向了六个曹。
但他也不得不承认,这六曹所负责之事的确非常关键。
而且施行起来也不难,天下百余郡国,就算没有六曹的合适人选,大可以用原本的人先顶着。
加官加俸禄的事,谁要是敢不答应试试?
见到荀彧如此坦诚,贾诩不再犹豫,直言道:“文若所言,可以治标,其实我考虑过一个用来治本的办法,只是还未完善。”
荀彧当即好奇地问道:“还请文和不吝赐教。”
贾诩提出来,本来就决定跟荀彧直言的,当即解释道:“这还是我观今日之太学鼎盛,有所感触。”
“今阀阅之家学,论及经典之道,胜过太学。然仍有阀阅大族之子弟愿意入太学,何也?以吾观之,‘经神’常于太学讲经亦或是以游学为名,只是对外的理由,究其根本,还是近十年来太学诸生与在雒阳游学的处士,所能接触到的机会太多了。”
“无论是最开始的策试、乡官里吏,还是后来的北民南移。虽然个中必有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驭龙宗道士
三国:屯兵百万,你管这叫普通县令?
重生黑金之王
汉末之英灵乱入
洪荒,从不做凶兽开始!
天赋无敌的我,一心只想苟活
逆袭手册,背靠总裁好虐渣
萌妻太可口:总裁,请克制
神仙都在兜里揣
进化:神宠时代,全球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