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士大夫的大胜利?(2/3)
不是没有漏洞,但却没有一个人敢于上来同他辩驳的。
陆议稍加思索便明白,这是因为他的从祖父陆康至今还是司空,只是手中可以用来自行征辟的名额少了,又不是没了……一些人暗中中伤朱儁和陆康,心中指不定有多期盼着能够被两人征辟呢!
想清楚了这一点后,陆议的头又扬的高了点。
若是有人真敢上来同他论一论,即便观点不同,他也会高看对方一眼,至于现在?
——一帮鼠辈!
与此同时,正在病中的董卓也得知了这一消息,他在病榻之上拍着床榻对董旻说道:“只恨我这病来的不是时候,不然这骂名,我乐意背啊!”
朝局的变化显然并没有就此结束。
在光熹八年的十二月,自中平元年开始就再度出现在汉家政权之中,至今已经存在了十四年的大将军之职,终于再度被撤销了。
与之一同被撤销的,还有骠骑将军。
而何苗与董重则是担任了天子新设立的散骑一职。
散骑和侍中类似,是天子近臣,但外戚本就与天子相近,士大夫只觉得高兴,因为两个外戚都失去了开府征辟属吏的权力。
这时候,一些理想主义的士大夫们忽然发现,他们早年间所寻求的避免外戚与宦官干政,竟然在这种时候,以近乎水到渠成的方式完成了。
于是不知从哪一刻,也不知从谁开始,士大夫们开始了一场自汉和帝时代以降,外戚宦官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局面消失后的集体狂欢。
整个雒阳都弥漫着欢快的氛围,结合着雒阳的夜市和越来越热闹的里坊,平民百姓也趁着冬日农闲之际加入了进来,并朝着天下州郡扩散而去。
什么?何苗还以散骑领平尚书事了?
那能一样吗?
同样是领平尚书事,散骑凭什么跟三公比啊!
而且,那可是何苗,一位当了这么多年大将军,从未有过跋扈之举的何苗——人家可是贤臣!
至于其他的杂音,在如此大的胜利面前,早已无人问津了。
……
而这种氛围,也传到了皇宫之中。
蔡琰几番欲言又止后,最后还是忍不住问道:“夫君,妾近年来观夫君治政颇有感悟,此前夫君去开封县时,更以妾代为治政……可如今之事,妾尚有不解。”
“光武之时,分内外两朝,以内治外。至和帝时,虽有宦官外戚之患,然仍以内治外。但今妾观夫君有意将尚书台推至外朝,不知何故。”
刘辩笑着对蔡琰解释道:“昔日内臣与外朝相对,今之尚书台还未完全沦为外朝,而朕所等的制衡,也还未真正成长起来。”
士大夫就此一家独大了吗?
独大是真,但一家是假。
或者说,士大夫的独大一直都是现实,就算是外戚和宦官借助皇权起势,若要将权力外延,最终也必须用到士大夫。
但士大夫从来都不是一条心的。
就算是大明自嘉靖之后,皇帝和大臣之间的关系宛如仇人的时候,士大夫们也不是一条心的。
蔡琰一向聪慧,在刘辩身边耳濡目染之下,寻着刘辩的思路,很快就说道:“夫君所指的,莫非是试举?”
“知我者,昭姬也。”
随着太学策试和郡县试举的进行,科举选材正在渐渐取代公举征辟。有师徒情谊的门生倒也罢了,举主和被举者的故吏关系的存在会越来越少,虽然科举也会衍生出类似于“座师”这样的存在,然只见有故吏为举主守孝者。
在世家门阀尚未真正成型的当下,即将加入士大夫大家庭的,是从乡官里吏这条千军万马所过的独木桥中厮杀出来的寒门子弟。
这些寒门子弟从豪族看不上的乡官里吏做起,虽然在教育资源上有着天然的劣势,但他们同样有着更多的基层经验。
蔡琰见刘辩对于那些参加试举的人报以厚望,当即提醒道:“夫君若是打算重用他们,官吏考评,须得慎重。”
说完后,蔡琰忽然意识到,自己没必要多言,因为刘辩必然已经考虑到了这个问题。
刘辩笑着拱了拱手道:“多谢皇后提点。”
蔡琰见状,却是学着士人的样子拱手回礼道:“寻常之见,何必言谢?”
随后夫妻二人相视一笑。
相比于士大夫,外戚和宦官的下限还是太低了,用他们来制衡士大夫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
而且不用他们,也不是没有办法制衡……不说重新打下天下的光武帝,明章二帝治理天下时,外戚和宦官还不成气候呢,不也有明章之治吗?
刘辩暂时也没有废止两者的打算,万一以后还能用到呢,毕竟历史早就用实际证明了,这两者用起来是真有效果,就是别问效果如何。
……
与此同时,面对如此大的变化,习惯了原本尚书台制度的尚书和尚书郎们也有些不太适应。
不过,面对着久在尚书台的荀彧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农女柳月牙
嫡女盛妆
据说王爷暗恋朕
首辅大人说他不敢和离
末世裁决者
战神从电影八佰开始
穿越客
白月光替身我不当了
一吻成瘾:天才逃妻宠上天
生了一二三四五六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