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张昭(1/3)
四月秀罗,五月鸣蜩。>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虽说夏季最热的时候还未至,但六月初的庐江已是燥热难耐。>
士绅豪右自然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但黔首百姓却仍需头顶艳阳天,在地里田间耕作。>
随着刘基在居巢田野间念诵《割刈麦》一诗,旬日间,此诗已是传唱芦南各县,与此同时,刘基的名声头一次在黔首百姓间传开!>
刘基在居巢停留数日,接见了现任居巢长陆遥。陆遥年过四旬,是陆氏子弟,被陆康任命为居巢长。>
而今正是农忙时节,居巢百姓在陆遥的带领下倾心农事。>
刘基赐予他“刘氏糖”三十两以作嘉奖。>
并且让张允跟随他熟悉居巢事务,以便农忙结束后能够完美接任。>
这期间,刘基诗兴大发,又背了几首后世中小学生语文课必背的农事诗。随行的陆绩将这些诗收录下来,编成一本诗集,命名为《庐江太守基悯农集》,帮刘基再次扬名。>
刘基疯狂背诗不止是为了扬名,没有那么简单!>
如果只是为了扬名,刘基早在吴郡时就可以乱背一通,唐诗三百首刘基虽然背不完,但随便背个几十首还是基本操作。>
而且不止唐诗,如今还未问世的乐府诗,陶渊明等大拿的诗赋刘基都可信手拈来,而且还更符合汉朝人的审美。>
但没有必要,刘基虽好虚名,但没下贱到随意剽窃后世诗人的名作。>
刘基背农事诗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民心,让基层百姓拥护他的统治。>
其实普通百姓根本就不关心谁统治他们,这个人姓刘还是姓赵都无所谓。只需要统治者关心民生,以民为重,那老百姓就会拥护他。这也是为什么刘备、孙策这样的人能够成就霸业的原因。>
刘基背农事诗这种行为用今天的话概括——那就是“凹人设”!>
他要给底层百姓留下一个爱民的形象,这样不仅在和平时期百姓会拥戴自己,一到战时,老百姓也会愿意为刘基而战。>
想一想嘛,你如果是老百姓,刘基和袁术两个人你选谁?>
一个是写了很多关心农民疾苦的诗歌。>
另一个连年征战,强征徭役。>
傻子都知道怎么选,好吧?>
但刘基目前能做的也只有写写诗,到处走一走这点事。>
不能想某些网文穿越者一样,一穿越就要搞各种新政、变法、改革之类的骚操作。>
这是很不现实的!>
当刘基真正成为庐江太守后,他发现自己目前能够做的事情真的不多。>
因为没有客观条件和基础!>
统治者的任何政策都必须符合时代需求,在汉末乱世,保证庐江凋敝的民生稳步恢复生产是现在唯一需要做的、也是唯一能做的事情!>
《荀子·王制》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馀食也。>
古代社会生产力不发达,顺应天时施政尤为重要!特别是战乱频繁、天灾频发的汉末!>
五六月是农忙时节,照顾田里的庄稼乃邦国之头等大事。如果按照周礼,刘基甚至都不应该派兵出征。>
所以此时刘基不能急着搞骚操作,比如穿越者常用的发展商贸。秦汉两晋南北朝,农税才是国家财政的基石,这时社会生产力不发达,没有大力推进商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穿越前的刘基每每看网文看到在三国时期搞什么商贸、甚至还有搞工业的,那真的只有大大的无语……>
汉末三国老百姓因为战乱连地都没得种,饭都吃不饱只能易子相食。你穿越过去搞到一块地盘不老老实实种地屯粮,反而花费民力去搞其他有的没的,简直离大谱!>
就算要搞新政策,刘基也得等到七八月,等农忙时节过了再干。>
而刘基其实也已经想好一个大计划,那就是发动妇女的力量,在官府组织的织造坊里养蚕缫丝!>
不过这个政策还是等农忙结束再细说吧。>
刘基在居巢停留的时候,忽然想起一个名人——鲁肃!>
历史上周瑜担任居巢长的时候,曾向鲁肃借粮。>
鲁肃的才能,应该不用介绍了吧!>
然而当刘基在居巢四处打听的时候,意外的发现居巢竟然没有叫鲁肃的人!准确说是没有叫鲁肃的豪族!>
刘基打听到第一个名字叫鲁肃的人时,喜出望外地去拜访,结果发现是个家徒四壁的老翁……>
之后几日,刘基都没有找到家里粮多到能够给周瑜这个县长借粮的鲁肃。>
无奈之下,刘基只好去信刘繇和许劭,让他们帮自己打听。另外刘基还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