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北归宛陵(2/3)
宛陵,也就是古宣城。汉桓帝曾以宛陵为治所,从丹阳郡分出宛陵郡,但是后来又重归丹阳郡。>
丹阳郡有口60余万,治所宛陵就有20多万口人,其余人口也大多分布在溧阳、芜湖、丹阳等县,因为这些地方靠近湖泊,适合发展农业。>
宛陵城是座小城,其城郭四周加在一起不过千米,墙高四米,因邻水而建,所以城郭不能修太高。但是宛陵城有许多北方城市没有的一个东西——水军港口!>
宛陵城的港口就叫“宛陵津”。>
主簿是仪早早就在此准备迎接刘基。>
刘繇作为刘基的父亲,不能迎接刘基,这不合礼法。所以升任主簿的是仪就代替刘繇出城接风。>
刘基见了是仪,主动上前行礼:“是主簿!”>
是仪回礼:“仪见过公子!”>
之后随同刘基前来的众人也和是仪见礼。>
是仪对众人道:“公子,诸位同僚,且随仪进城,觐见刺史大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进入宛陵城,城内的气氛相较于吴县和山阴要沉重肃杀许多。>
不知道是因为丹阳百姓更尚武轻生,还是因为袁刘大战在即导致,亦或是二者兼有之。>
刘基在临时建成的刺史府会见了刘繇。>
会客室内,刘繇早就等不及想见到自己的长子了!>
刘基进入会客室,自己的老父亲刘繇正襟危坐,熟悉的刺史官服,熟悉的山羊须,熟悉的精瘦面庞,只是卧蚕更重了,应该是日夜操劳无心睡眠所致。>
“阿爷!孩儿回来了!”>
刘基上前叩拜,随行人等也上前见礼。>
刘繇欣慰地起身:“吾儿快起来,诸位贤达也都请起!”>
刘繇对刘基说:“吾儿,还不快为为父引荐。”>
刘基点头,作为现代人转世,他本能地想和刘繇话话家常。但是刘繇用行动告诉他,身为封建统治者,他们不得不暂时压抑个人的情感。>
刘基开始给刘繇引荐,首先是吕岱:>
“这位是吕岱吕定公!”>
刘繇见吕岱相貌伟岸有气度,上前握住吕岱的手:>
“定公贤名,吾早有耳闻!王景兴在信中多次言及你,称你有出将入相之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吕岱躬身:“在下承蒙明公和公子看重,填为兵曹从事,一定为明公和公子尽心尽力!”>
刘繇点头,然后目光转向下一位。>
刘基道:“大人,这二位就是大破白虎贼的朱将军和于校尉!”>
刘繇见他二人威武雄壮,也知他们都是良将,于是微笑着说:“朱将军和于校尉立有大功,还望二位能再接再厉!”>
刘基知道这是刘繇的“名士病”犯了,只好自己补上。>
刘基对刘繇说:“阿爷,朱将军和于校尉都有名将之风,此番讨伐袁术,阿爷当重用他们。”>
刘繇虽然有“名士病”,但自己好大儿的意见还能听进一二。不过相较于于麋,他显然更看重朱桓,因为朱桓出身吴郡名门朱氏,前汉后汉,朱氏出过一些大员。>
刘繇说:“朱将军,吾任命你为当利督,率兵五千,屯驻当利口!”>
朱桓拱手行礼:“谢明公抬爱,桓谨遵公令!”>
然后刘繇又说:“于麋,吾命你为门下督,给你增兵五百,暂且在宛陵候命!”>
于麋拱手:“麋谨遵将领!”>
然后刘基向刘繇介绍步骘和卫旌。>
步骘和卫旌的出身算不上名门,但两人在士人圈子里还有些名声。>
步骘秉性宽雅务实,所以刘繇任命步骘为功曹书佐,辅助治中从事处理文书。>
卫旌博学高洁,所以被刘繇任命为劝学从事,兴办教育。>
最后,刘基向刘繇引荐名士高岱。>
高岱身高七尺,气质洒脱超然,很对刘繇胃口。况且高岱治《左传》的名声很响,刘繇对他的态度也变得更尊敬。>
刘繇拱手一礼:“刘正礼见过先生!”>
高岱还礼:“高孔文拜见刺史大人!”>
刘繇对高岱说:“吾愿请先生出仕,任别驾之位,还望先生莫要推辞!”>
高岱洒然一笑:“承蒙明公厚爱,但高岱本就是一闲人,高坐庙堂非我所愿,还望明公见谅!”>
刘繇不知道高岱为何拒绝自己的盛情邀请,他从不强迫别人,所以退而求其次:“既然先生淡泊名利,刘繇也不强求。但吾儿好《左传》,还请先生受从事祭酒一职,以便吾儿求教!”>
高岱呵呵一笑:“既然如此,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