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论政(1/2)
粮食歉收,粮价必然上涨。>
要想平抑粮价,则需要官府售卖往年的储备粮。>
然而汉末乱世,平准仓制度早就崩坏,各个诸侯都忙着打仗,大家都觉得粮价涨就涨吧,不影响打仗就行!>
可刘基从一开始就知道,要想以江东为根基北定中原,那他就必须从一开始便重视治理。>
因为江东的富裕程度,真的比不了中原、河北地区。>
只要有诸侯统一北方,以中原和河北的人口基数,只消两三年安稳时光,就可从经济、文化等方面碾压江东!>
这不是刘基一个人就能改变得了的。>
所以趁着北方还很混乱,刘基必须加紧脚步,一边向外扩张,一边还要重视内部治理,不要让人在后面给他们父子扯后腿!>
另一方面,作为统治者,保证民生同样是刘基的义务。历史上败亡的王朝和诸侯,哪一个不是因为民不聊生败亡的?>
所以刘基必须想办法应对可能到来的粮价上涨的问题,还有府库空虚的问题。>
然而庐江府库内拿不出粮食,就没办法兜售存粮平抑粮价。>
当务之急,要么直接找豪族征粮、借粮,要么就该趁着粮价还没有涨起来的时候在市面上收购余粮。>
刘基问顾雍:“元叹,府库中还有多少钱帛和粮食?”>
顾雍回复:“禀府君,府库尚存铜钱一万两千余贯,粮食仅剩两万余石!”>
一万两千贯,依照现在一千五百钱的粮价,全换成粮食也就不到一万石。>
把官府储备的加起来,也就将近三万石粮食。>
那么光是靠收购肯定是不行的,还得估算一下秋收之后的情况。>
刘基问田曹掾阚泽:“阚德润,今年每亩田的收成大约有多少?”>
阚泽信手拈来道:“禀府君,上田约一石,中田约八斗,下田恐怕只有六七斗。”>
刘基算了算,庐江三百万亩田,去掉之前承诺免除出征将士田赋的四十五万亩,稍微估算一下。>
今年秋收能收上来……大概九十万石左右吧。再去掉军队粮饷、官员俸禄、上缴州府,最后估计就剩个五万石左右……>
刘基心想,八万石粮食,平抑粮价勉强够了,但如果将来再遇到紧急情况,官府根本没能力应对。>
比如别的诸侯发兵来攻,或者境内有人造反,或者干脆老天爷发个怒,到时刘基和手下人只能两手一摊——没辙!>
因此,刘基不能将希望全寄托在购粮和秋收上,还是得在豪族们身上开刀!>
这些家伙历代兼并田亩,可谓富得流油,家里余粮堆积成山,必须叫他们放血!>
刘基正思索间,突然袖子里调出一张绢帛,上面书写——“官市”二字……>
想起来了,自己之前想要重振官市,正好趁此机会一并办了!>
“咳咳!诸君,本督想要重启‘官市’和‘平准’之法,以此处理歉收的影响!”>
众官僚为刘基突如其来提出的想法感到错愕,然后他们马上想了想,胸中顿时翻起巨浪……>
顾雍站出来反对道:“大都督!前朝桑弘羊与贤良文学早有议论,盐铁、平准、均输皆恶法,可解一时之急,却不可为治政之基石啊!”>
升任五官掾的阚泽也劝谏刘基:“大都督,今岁虽然会歉收,但在下刚刚算过,秋收后官府应该有足够的余粮用来平抑粮价,无需启用‘官市’、‘平准’之法啊!”>
顾雍和阚泽的意见,几乎代表了在座所有官僚们的意见。>
刘基属实没有想到,自己提出的想法竟然会遭到这么多人的反对。>
看来,想要在尊奉儒家礼教的古代行桑弘羊之道,其难度不是后世政府随便出台个文件那么简单。>
无怪顾雍、阚泽等人反对,执行“官市”、“平准”,这在儒家为主导的封建社会,涉及的是道统和思想之争。>
一个国家的整体思想不能统一,那么分裂就是迟早的事。>
就在刘基思考怎么驳斥顾雍等人时,一个人站在了刘基这一边!>
“诸君,可否听张昭一言?”>
张昭站了出来!>
顾雍等人立刻拱手:“请张公指教!”>
张昭捋着胡须,神色可掬地说:“依我之见,主公所言‘官市’、‘平准’之法皆可行也!”>
众人疑惑,张昭身为避居江东的大儒,理应和他们一样反对刘基提出的桑弘羊之法才对,怎么反倒站在刘基那边去了?>
“呵呵,诸君,‘大夫’与‘文学’之争,昭不在此赘述,然诸君岂不知,当今天下乃乱世邪?>
“汉室衰退,群雄割据,海内丧乱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