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阴袭江夏(1/2)
十二月初三清晨,江水之上,大雾弥漫,数艘轻舟荡漾在江面上。>
衣着单薄的棹卒们卖力地滑动船桨,气温寒冷,但他却热得汗流浃背。>
这些轻舟顶上挂着“陈”字旗,船上士兵乃是江夏水师都督陈就的巡江士卒!>
“快点!再快点!”轻舟屯长连声催促。>
棹卒也是拼了老命划船,船上气氛紧张。>
忽然!十几根箭矢划破浓雾,朝小船袭来!>
咚咚咚!>
箭矢钉在船头,将众人吓了一大跳!>
屯长再次催促:“快划!!!”>
距离巡江轻舟身后数十米的地方,伏波军在大雾的掩护下,紧紧追赶前面的数艘小船。>
为首的一艘艨艟上,伏波中郎将徐盛立于船头,督促水师追赶敌船。>
但是巡江的轻舟速度太快,又有大雾遮挡视线,徐盛最终还是跟丢了。>
徐盛恼怒地一拳砸在女墙上:“啧!黄祖果然狡猾!去,把情况禀报给大都督!”>
“诺!”>
传令兵划着小船,很快将遭遇敌军巡江士卒的消息传递给刘基。>
刘基叫来刘晔和诸葛亮:“看来黄祖的确有本事,即使我军从未展露进攻的意图,他竟然都没有放松戒备!”>
诸葛亮正襟危坐道:“黄祖曾在岘山用计射杀孙文台,还望刘君谨慎行事!”>
刘基点点头,回想起历史上黄祖多次击退孙策和孙权进攻的事迹。>
其要么命人埋伏在江岸两侧高崖上朝孙氏水师扔巨石,要么命人用巨石阻塞水道,简直把长江水道的地形玩出花了。>
不过有徐盛打头阵,自己的生命应该还是有保障的。>
再说水师都走到江夏了,他也不能无功而返。>
刘基说:“黄祖奸滑多谋,彼对我军早有戒备,确实应该小心为上!”>
刘晔亦皱眉道:“大都督,黄祖心有戒备,我军已失先机!>
“晔担心黄祖会提前在江岸两侧地势险要处设伏,在下建议您等高主簿和董将军攻下蔪春后,再一起前进。”>
刘基也觉棘手,计划赶不上变化,战事一起,战前制定好的计划貌似许多都变得没了用武之地!>
这就是俗话所说的:计划赶不上变化。>
现在刘基面临着到底是让水师继续前进,还是等待陆路那一支偏师的抉择。>
刘基陷入沉思,他开始分析两种决定的得失。>
如果水师继续前行,黄祖在途中有可能设下埋伏,也有可能没设伏。>
如果黄祖没设伏,那水师长驱直入,也会正面碰上得到警报的江夏水师。>
而等待高岱、董袭从陆上进攻蔪春,确实更为稳妥!>
刘基无奈,对二人道:“子扬所言沉毅稳重,黄祖既有防备,我军便不可冒进犯险。”>
刘晔和诸葛亮皆言:“善!”>
随后,刘基传令徐盛,命他行至蔪春一带后,寻河湾结寨。>
徐盛得令后,将黄祖可能在沿途设伏的消息告知水师将士,以免众人觉得主将怯战。>
伏波军在蔪春一带靠岸,刘基命凌操在岸边扎营,派人联络高岱和董袭。>
幸好现在是冬季,蚊虫基本都死绝了,蛇鼠也都陷入冬眠。>
不然刘基命士兵靠岸驻扎在杂草丛生、泥泞湿润的河湾地上,恐怕光是蚊虫蛇蚁都够将士们喝一壶的!>
这一点也是刘基靠岸后才想起,不禁向刘晔、诸葛亮感叹:“古人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话用在兵事上也有道理,若是春夏出兵,此处泥泞潮湿,虫蚁遍地,如何能扎寨?”>
之后,刘基在这无名港湾驻扎下来,为了方便军中传信,将此地称为蔪津口。>
午时二刻,前去打探消息的斥候回来禀报,说蔪春城内约有数百守军。>
不多时,又有斥候来报说找到吕岱和董袭的部队,距蔪春县还有三十里。>
刘基叫来凌操,对他说:“坤桃,我给你五百人去城下叫战!”>
凌操抱拳:“末将领命!”>
刘基又让刘晔负责督造攻城器械,营地里紧锣密鼓地忙活起来。>
至于江上的水师,自然需要负责在江面上警戒可能赶来的江夏水师。>
凌操领着刘基拨给他五百精锐甲士,来到城下叫战。>
“城内守将听着!吾乃庐江太守麾下中郎将凌操,速速出来与我决战!”>
蔪春守将乃是黄祖麾下部将张硕,黄祖命他在蔪春屯兵日久,防范江东。>
张硕见凌操只带五百人前来,怀疑有诈,于是闭门不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