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357章 陛下,宋军压境,当为太子寻条出路啊(2/3)


“陛下神武,来犯宋敌必败!”

“吾皇万岁万万岁……”

李乾顺看到群臣不再像刚上朝时那般慌张了,他也心安了不少,他自信有六七成把握能打赢这场夏国京城保卫战,他高声道:

“众爱卿若无本启奏,便退朝吧!朕观当今行势,不容卿等懈怠,退朝后定要各司其职!随时准备听从朕调遣。”

“吾皇万岁万万岁……”

李乾顺望着群臣纷纷退出大殿,他却看到了三十五岁的御史大夫谋宁克任,跪在大殿内,迟迟未起身退朝。

李乾顺疑惑地问道:“爱卿,何故不退朝呢?”

谋宁克任叩首道:“微臣有机密之事启奏,故此等到群僚退出大殿后,微臣方能对陛下言明。”

李乾顺又看了一眼大殿门口,其他的文武百官皆已退出,他便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如今,这大殿内,已无其他爱卿了。爱卿有何机密之事,速向朕道来。”

谋宁克任再拜,道:

“陛下,可曾记得二十年前,即我大夏贞观元年,御史中丞薛元礼建议重汉学的上书吗?”

李乾顺眉头微皱,有些不悦,他没有想到谋宁克任所要启奏的机密之事,就是这种陈芝麻烂谷子之事吗?

不过,他还是冷冷地说道:“朕自然记得!彼时,朕十八岁,是朕刚刚亲政的第二年。因朕崇拜大唐太宗皇帝的文治武功,朕亦向往大唐的贞观之治!故此改年号‘永安’为‘贞观’。”

“朕还效仿唐太宗虚心纳谏、广征贤言。”

“彼时,御史中丞薛元礼,上书建议推崇汉学。”

“朕犹记得,薛元礼上书所言:

‘士人之行,莫大乎孝廉;经国之模,莫重于儒学。’

‘昔元魏开基,周齐继统,无不尊行儒教,崇尚《诗》、《书》,盖西北之遗风,不可以立教化也。’

‘景宗以神武建号,制蕃字以为程文,立蕃学以造人士,缘时正需才,故就其所长以收其用。’

‘今承平日久,而士不兴行,良由文教不明,汉学不重,则民乐贪顽之习,士无砥砺之心。董子所谓‘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可得乎?’”

“彼时,朕将薛元礼这份建议要重视汉学的奏折,在朝会上传阅,得到绝大多数文臣武将的支持。”

“故此,朕在贞观元年下旨:于蕃学外,特建汉学,每期设汉学弟子三百,立养贤士,以廪食之。”

李乾顺一指谋宁克任,道:“朕犹记得,二十年前的贞观元年,初建立汉学院时,爱卿才年方一十五岁,乃汉学院中党项三百弟子中佼佼者!”

“陛下所言极是。”谋宁克任却忧心忡忡道。

“唉!”李乾顺叹息道:“朕的老臣薛元礼虽已病故数年,然这些年来,朕却时常翻阅其当年的奏疏。”

“朕仍谨记薛中丞所言:要重视汉家儒学。故此,汉家儒学在我大夏国推行至今,培养出精通汉家儒学的官员甚多,利国利民啊!爱卿,亦是其中获益者!”

谋宁克任却道:

“今日,微臣密奏之事有三。”

“其一便是,我大夏国君臣军民,皆被汉人薛元礼所倡导‘独尊汉家儒学’之论,荼毒甚为深远啊!”

李乾顺闻言,面色不悦,但他还是忍住了怒火,听谋宁克任继续讲述。

“在九年前,我大夏贞观十二年,陛下命我等朝臣,尽言朝政得失。微臣曾上疏申述:

‘治法之要,不外兵刑,富国之方,无非食货。巍巍大夏,立国西陲,射猎为务,今国中养贤重学,兵政日弛。’”

“彼时,微臣还向陛下直谏:‘既隆文治,尤修武备,毋徒慕好士之虚名,而忘御边之实务’。然,微臣之谏,却未被陛下采纳。”

李乾顺道:“朕知道,当年薛元礼向朕推行儒学,主张以文治国,其实质是让朕的大夏官史军民皆学习汉宋王朝制度,有利于我大夏国内稳定。”

“而爱卿在贞观十二年的上书进谏,主张我大夏国恢复以武立国,固守游牧传统;然若如此,朕极其担心,我大夏国将会出现跟大唐中晚期一样的各地藩镇割据。”

“故此,朕虽知爱卿忠君为国,然朕却并不能采纳爱卿‘以武立国’之建议。”

“但,爱卿之才华与贤能,朕皆知之,故此,在这九年之内,朕将爱卿从御史,先擢升为御史中丞,后又拜为御史大夫。”

谋宁克任见夏皇李乾顺说出了心里话,心中甚感宽慰,于是继续慷慨陈词道:

“陛下,此番宋夏交战,我军连连失利,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