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345章 两路折家军大捷!彦质与可求孰强?(2/3)

飞、韩世忠、刘光世诸部兵马的配合下,于绍兴四年二月剿灭杨幺之乱。

折彦质因与王燮不和,改知静江(今广西桂林)。九月,金联合和伪齐自淮阳分道南犯,举朝震恐。

左中大夫、知枢密院事赵鼎,举荐折彦质为川、陕、荆、襄都督府参谋官、枢密都承旨。折彦质星夜兼程赴任,缓解了伪齐自淮阳分道南犯的军事危机。

绍兴五年(即公元1135年),折彦质返回临安,为工部侍郎兼都督府参谋军事,又为兵部尚书。

绍兴六年,折彦质签书枢密院事,不久兼权参知政事,与赵鼎、张浚等同掌朝政。同年十二月,因赵鼎和张浚之间的争斗导致赵鼎罢相,折彦质系赵鼎极力举荐,因此也被免职,黜知洪州(今江西南昌)。

绍兴七年赵鼎复相,折彦质也因此,起知福州。

但一年多之后,赵鼎再次罢相,秦桧独揽朝政。作为赵鼎旧交以及抗金派代表的折彦质,因此受到秦桧的强烈排挤。折彦质被免职,赋闲居住在信州……

绍兴十五年(1145年),侍御史汪勃投秦桧所好,说“彦质顷任枢府,怀奸误国。今居冲要之地,分守臣吴说私相议论,妄及朝廷”,而且再次强调说他是赵鼎同党,因此被贬郴州安置。

折彦质在郴州一住便是十年,一直到绍兴二十五年秦桧病死,才得以离开。

绍兴二十五年十二月,七十五岁的折彦质,被允许任便居住,随即又被复官端明殿学士、左朝请大夫。

绍兴二十六年春,折彦质任广州知州,随后不久,移知洪州。

此时,正值秦桧党羽万俟卨当政,欲借当年折彦质与王燮不和之事,来罗织罪状,陷害折彦质;却幸好被宋高宗赵构阻止了。

绍兴二十七年十二月,折彦质自请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

绍兴二十九年十一月,折彦质以左中奉大夫致仕。

绍兴三十年八月癸丑,八十岁的折彦质病逝于潭州。

……

赵吉回想至此,感叹历史上的折彦质,起起落落,屡遭贬斥,却不改忠君报国的初衷,可谓是秉承忠勇折家的将门家风。

赵吉在心里,记下了折彦质的大名。

他要等到宋军灭掉夏国之后,如果折可求在伐夏之战中侥幸活下来,那么他也不会给历史上叛国降金的折可求有掌握兵权的机会了。

对折可求,朕可先采用明升暗降之策,再学一下太祖皇帝的杯酒释兵权……

而为了安抚府州折家军的人心,朕还是要履行当年宋太祖的诺言;那府州知州最适合的人选,当然就是历史上一生都忠勇爱国的折彦质了。

赵吉的所思所想,其实只是一个呼吸之间。

此时,报事官继续奏报:

“我大宋先锋军,府州两路骑兵,沿黄河东西岸,向北进兵,行至夏国静州南城外十里地的黄河渡口,遭遇夏国两路翔庆军的奋力阻击……”

“两路府州先锋军,与敌鏖战一个时辰,互有伤亡,也未能攻下敌军的静州南城外的黄河东西两岸的渡口……”

“最后,折可求部和折彦质部,皆动用了官家赐给他们的火器营,使用了火药武器后,炸死炸伤守敌甚众,才令尚存的敌军,闻风丧胆,弃渡口驻营而逃……”

赵吉焦急问道:“两路府州先锋军,伤亡如何?斩获又如何呢?”

“启奏官家:府州折可求部杀敌,一千五百余;自损八百!”

“折彦质部,杀敌两千,自损七百!”

赵吉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喜色,他接过战报仔细阅读,果然与报事官所言一样。

他看着捷报上所写的文字,仿佛看到了两路大宋折氏先锋军,分别在折可求和折彦质的率领下,与敌军争夺静州城外的黄河东西两岸渡口的激战场景……

府州两路折氏兵马的大宋军旗,在晨风中猎猎作响。

在静州城外的黄河两岸渡口前,折氏众儿郞身披铁甲,手握长枪,身背弓箭,骑在战马上,伴着黄河奔流的浪涛声,冲破晨雾,奋勇地冲杀向前,拼命地向敌军驻营地发起一轮轮进攻……

箭矢似雨,马蹄如雷,尘土飞扬,两军交战,杀声震天……

折家军的骑兵,训练有素,配合默契,他们凭借精湛的骑术和骁勇的斗志,在战场上虽然占了上风,但是,他们毕竟是进攻一方。

而守卫在静州城外黄河两岸渡口驻地军营内的夏军,他们可凭险据守,占据地利,用弓弩射杀一轮又一轮进攻而来的折家军……

面对如此强敌,黄河东西两岸的折氏先锋军,都意识到了单凭骑兵用冷兵器进攻,即便是付出惨重的伤亡代价,也未必能取胜,必须利用赵官家赐给他们的火药武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