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一章 不抄家的关键(1/2)
“你有什么了?”>
这回该贾琏发愣了。>
宝玉极为认真说道:>
“我那句‘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作得太实了,只有形,而无情,一下子就落了下乘。>
若改成‘堪羡太真冰作影,可怜西子玉为魂’,就强些了!”>
说着话,宝玉又陷入沉思,低声自语:>
“‘晓风不散愁千点’,这句意思上也单薄了,,不若改为……”>
贾琏看着宝玉痴痴的样子,也觉好笑,赶忙打断他道:>
“好了好了,你还是回屋里去改诗吧,改得满意了,好一道儿给书友先生品评。”>
宝玉又呆了一呆,这才反应过来,点头笑道:>
“只要是这等限题、限韵、限时作诗的时候,我这灵气就都被吓跑了。反正再怎么改,最后也还是我压尾。>
只是要请书友先生重新评一评蘅、潇的两首诗要紧,今日稻香老农强推蘅芜君为尊,以潇湘妃子居第二,我看这评判有欠公道。”>
贾琏哈哈一笑:>
“看来你是真不懂‘功夫在诗外’的道理啊。”>
“啊?此话怎讲?”>
贾琏看宝玉十分认真地瞧着自己,便低声道:>
“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人评阅优劣,其实都有各人偏好,喜欢哪个,哪个就是第一。>
不比武人动手,到了擂台上,打不赢的,那就是打不赢。>
你想想,稻香老农品评诗作,自然是以她的喜好为评判标准。>
她自己是个深居简出的寡妇,自然会更喜欢‘珍重芳姿昼掩门’这样的稳重句子,因为那里头有她最为推崇的‘端庄娴静’嘛。”>
“哦——原来如此啊——”>
宝玉瞬间恍然,朝贾琏拱手道:>
“听琏二哥一席话,果然令人茅塞顿开,受教,受教!>
既然明白了这当中的症结,我明儿就去书院请书友先生再评一评,倒要给潇湘妃子的好诗正名。>
琏二哥下半晌若得闲,过来怡红院坐坐?也帮我改改我的诗。”>
说完,也不去贾母那里了,转身回怡红院而去。>
直待宝玉一路回到了自己屋里,迎头碰见袭人,忽然仰天挠头,自语了一句:>
“怪了,琏二哥读过宝姐姐的诗么?他怎么知道头一句是‘珍重芳姿昼掩门’?>
是不是我念出来他听见了?咦?我方才到底念过这句没有?”>
袭人一见宝玉直着眼睛,吓得赶忙上来一把拉住:>
“我的祖宗,你是痴病又犯了不成?”>
.>
而此时,贾琏同样也是在想海棠诗社里宝姐姐和林妹妹的诗。只是贾琏想的,则完全是此时的另外一个方面。>
这件事,表面上不过是几个姐姐妹妹闲来无事起个诗社写诗玩,但背后,说明贾家的宅斗、站队仍然无处不在。>
比如今天,小寡妇李纨无论如何都要力推宝钗的诗为第一名,难道真是只是因为“诗”本身的好坏么?>
当然不是!>
如今的贾琏,跟着书友先生,文学功底那是嗖嗖地往上提高,自然看得出诗词的优劣。>
都是十几岁小女孩写的诗,黛玉的诗颇有诗鬼李贺之风,风流灵动,有想象力,挥洒生动;而宝钗的诗,则四平八稳,含蓄浑厚,全诗写的都是在反复叮咛自己端重自持的“身份”。>
若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和丰沛的情感,那你还写什么诗?你写说明文得了。>
但宝钗所表达的“贞静”,却恰恰契合了小寡妇李纨的心境。>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层更重要的意思。>
李纨是王夫人的儿媳妇,又没了男人,只能带着儿子在王夫人手下讨生活。所以李纨时时刻刻想着都是要迎合王夫人的想法。>
王夫人要把宝钗塞给宝玉的心思昭然若揭,所以李纨必须无时无刻不向宝钗示好。>
因为一旦得罪了宝钗,就相当于李纨得罪了自己的婆婆王夫人,只怕王夫人就要找她的茬、叫她不自在了。>
正想着,王熙凤回来了,进门就笑道:>
“这回可有的我忙活了!”>
贾琏一见王熙凤那兴高采烈的样子,就知道不是家里要请客,就是家里要来人。>
果然,王熙凤接着就说:>
“大太太的兄嫂要带了闺女,从姑苏进京来投靠。我一听说,就知道他们得发愁路费。>
可巧,我哥哥也要从金陵上京来,我就跟大太太说,干脆让他们到金陵,搭上我哥哥的船,趁便一道儿进京来就得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