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真经假经(1/3)

昆仑殊院首座觉云、观音院首座觉观、正见堂住持觉明、正定堂住持觉广、正语堂住持觉如、正念堂住持觉闻。

右手首座第一人,身材高大,胸挺腰直,脸上棱角分明,眼神锐利威严,像是一把停在眉间的利剑,就算没有威胁也足以让人坐卧不安,更时时警惕,只要稍有冒犯就会被戳得头破血流。他便是当今俗僧第一人,普贤院首座觉空。

右首第二人脸圆体宽,身材肥胖,满脸油光,年纪也是最长。他是地藏院首座子德,也是现今少林寺仅存少数的子字辈僧人之一。接下来三个分别是正业堂住持觉见,正命堂住持觉寂,正进堂住持觉慈。最末一位年约四十有余,是所有人当中最年轻的,法号了证,乃是正思堂住持,也是这里唯一一个了字辈僧人。

这十三人在议堂中,一时却是鸦雀无声,各有所思。良久,觉生方丈道:“众人有什么想法?”

“我以为,俗僧改名,万万不可。”觉空说话时仍是腰杆笔直,双手抚膝,威仪有度,若只以外表看,俨然更有一派之主的威严。

他接着道:“这是分别心。”

“觉空首座言重了。”说话的是观音院首座觉观。观音院主掌少林寺内外政务,分为主内的正语堂与主外的正念堂。四院殊院首座,地位之尊仅次于方丈,是以方丈先问了他。少林寺以佛法建派,境内泰半信仰佛教,文殊院负责收藏典籍,传授武学佛法,以及安排少林寺辖内各项重要法事,入堂僧人均为正僧,以对武学佛法有钻研者优先。觉云虽不擅俗务,但精修佛法,他对俗僧的态度虽不像觉观那般激进厌恶,但也觉僧人不奉三宝,古怪离奇。

只听觉云道:“正俗有别,修行人的规矩窃以为无须用在俗僧身上。各尊各法,各自修行便是。”

觉空冷冷道:“既然如此,让俗僧一脉都还了俗便是,俗家弟子一样能为少林出力。”

隶属文殊院的正定堂住持觉广道:“俗家弟子出了家,又该如何?”

觉空道:“不如问问,僧便僧,为何要分正俗?修行本是随心随性随缘,倒弄得唯有正僧方能修行似的。”

这觉广住持外号“拔舌菩萨”,虽是修行人,说话最是尖酸刻薄,当下道:“如果一心向佛,少林寺自是广纳有缘人。可俗僧中多少人是为佛而来,觉空首座难道心里没底?”

觉空道:“那何不将俗僧一并驱逐了?少嵩之争殷鉴不远,觉广住持便要重蹈覆辙?”

正僧俗僧这个难题,起于少林寺的规矩。昆仑共议后,少林寺休养生息,随着规模扩展,寺内事务渐趋繁杂。寺规唯有僧人方能入堂,然僧众既已出家,一心向佛,于江湖斗争和照拂百姓之事上便少了心力与能力。当时少林辖下各派门多有斗争,少林难以遏止,边界上也与华山就“孤坟地”所属争执不休,然少林以第一大门派之尊,对华山竟是屡屡忍气吞声,直至少嵩之争。

嵩山本是大派,经过几十年根基厚植,论势力已不在九大家之一的华山之下,自然不甘臣服于少林。初时,嵩山改名嵩阳派只是引线,之后遂成少嵩之争。

没成想,一场少嵩之争,竟险险把少林打入绝境。寺僧不善算计与世无争的谦冲性格让战事屡现险境。直到嵩山兵围少林寺,这座千年古刹几乎就要灭亡于此役。

值此临危之际,解救少林的是以张秋池为首的五名俗家弟子。然而碍于“非僧不得入堂”的规矩,这五名俗家弟子只得剃度入堂。张秋池外号“铁笔画潮”,文武双全,他为少林策划筹谋,少林根底原较嵩山深厚,不多久便逆转了战局。嵩山举派迁至山东,从此不谈改名之事,与少林的关系也渐趋微妙。

这五名僧人便是俗僧之始。此后,少林对于僧人的要求不再仅止于以往基于宗教上的信仰,而多了基于实务上的需要,这便是俗僧。子德精于商务,便成了地藏院的首座;觉闻善于交际,又能分辨武林局势,长袖善舞,执掌正念堂恰到好处。

俗僧既是为处理俗务而来,便未必忠于信仰,初时还严守戒律,经过五十年变革,渐渐地,正俗之别也就出来了。如今,正僧收的弟子才是正僧,俗僧收的弟子便是俗僧。

觉空提议让俗僧还俗的说法终究不可行的根本原因,仍出在“非僧不可入堂”的规矩。在少林寺要往上爬,不必说到四院首座、殊院三僧的与世无争,他更是个务实的僧人。此时提出俗僧改名,实为正俗之争火上加油。

觉见接着道:“众人皆是少林弟子,一心为少林出力,在名号上给了差别,俗僧便以为身份矮了一截,如此更无益于消弥正俗之争。”

“窝里刀”觉观道:“若要无分别,那俗僧遵守戒律当如正僧一般。寺内是僧,离寺是俗,不伦不类!”

他说这话时目光朝向子德,子德首座只是不住点头,却是又打起瞌睡来了。

那“片叶不沾”觉明也道:“同为佛弟子,何分正俗?既然修行是随缘随喜,俗僧是俗是僧,又有何妨?消弥这当中歧见才是首要。至于名号,不过名相,何必深究?”他看觉见力排众议成为第一个反对的正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