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379章 好人与老好人(2/3)



医院和学校这两种关乎民生福祉的体系,在改革浪潮中,在利润驱使下,早已经变得很不纯粹,真正一心搞研究的人,很难出头,脱颖而出的,都是有着生意人头脑和血统的知识分子。

当一切为评职铺路,各种有的放矢甚至弄虚作假,占用一多半的精力的时候,外人看似风光的行业,早已经成了一座牢笼。

彭总这种人物,对世事看的很通透,自然清楚医院那些不足道也的沟沟坎坎,无论如何,他不会让最疼爱的小女儿在里面受这些腌臜气,所以,临走之前,他一定要帮彭安慧铺好路。

既然不喜欢上班,那就自己开个口腔诊所吧,不求大富大贵,只要安安稳稳就好,大城市竞争压力大,就在潍坊发展吧。

至少在潍坊这片儿土地上,要资源有资源,要人脉有人脉,方方面面的事情都能很轻松摆平。

早在几年前,彭总就在谷德广场北面购置了两套相连的商铺,本来就是留给彭安慧的,现在交给两口子去折腾吧。

彭安慧的对象叫肖承泽,用彭总的话说,中规中矩,还不算太愚蠢,只要踏踏实实的,搞个诊所,应该问题不大。

彭总性格强势,却把所有的温柔全部留给了彭安慧,说实话,对这个女婿,他并不算太满意,但是却给予了足够的尊重,从来没有流露出哪怕半分不满。

彭总很清楚,女儿后半辈子幸福与否,全在这个男人身上,一辈子很长,世道不比从前,诱惑太多,人也太脆弱,能坚持走下来很不容易,两人以后相处的怎样,谁也说不准,但是作为老丈人,尤其还是一个很有钱的老丈人,如果前期干涉太多,肯定给两人留下不和谐的隐患。

肖承泽是天津人,普通小康家庭,说实话,从北京这个国际大都市回到山东这个三线小城,做出这个决定并不轻松,大人还好说,关键是孩子的成长。

教育资源、人文环境、历史底蕴等方方面面的东西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在很多层面上,北京和潍坊有着天壤之别。

很多外地年轻人咬紧牙关在北上广硬抗,其实心中都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自己苦这一辈子,下辈子孩子就不用再受这个苦了。

所以说,从北京回到潍坊发展,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开倒车。

关键是,以两个人的家庭背景,在北京这个地方完全能混的下去。

“反正你们自己商量着来,我就这么说,普通家庭才心心念的琢磨些这个,我彭远方的外甥,还真没这必要~~”听完两人的担忧,彭总淡淡的说道。

开玩笑,对年轻人来讲,挤破头皮往北上广挤,数十年如一日过着忙忙碌碌的非人生活,不外乎想让下一代有更大机会出人头地,对有钱人来讲,完全没有这个烦恼,所以也就没太有这个必要。

对有钱人来说,怎样活着舒服才是最重要的。

男人都是有尊严的,尤其对知识分子来讲,肖承泽很清楚老丈人有多壕,两个人在北京三环内一百三十多平的房子都是老丈人一把付的,肖承泽不是那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书呆子,也不是那种贪得无厌的小人,他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想凭自己的努力让一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所以,他掏出全部积蓄又买了一套八十多平的房子,交完首付,每个月按部就班的还贷款,以两个人在医院的收入来讲,一个月还6000,谈不上什么负担。

老丈人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促使肖承泽回潍坊创业的根本原因,一是出于对彭安慧的爱,二是也想借机创一番事业。

有老丈人的资源,在潍坊创业事半功倍,凭本事站稳脚以后,他不会满足于经营好一家门诊,有机会的话,肯定要开分店。

老太太回来以后,彭安慧不用一直在家里待着,没事儿就去店里看看,那边正在热火朝天的装修中。

看到迎面过来的奥迪车,彭安慧知道车里坐着的是李牧,她轻轻摁了摁喇叭,没有停车,错身而过。

李牧也很有礼貌的鸣笛回应,他对彭安慧的印象非常好,一开始还以为彭总教导有方,见到老太太以后,才知道原来是遗传。

毫不夸张的讲,老太太是他见过的脾气最好的人,没有之一。

说实话,叫老太太有些不太合适,可能是保养得当,也可能是心宽体胖,老太太已经六十多岁,从外貌上看至少要年轻十几岁。

来到房间,彭总正在发脾气,也不知道是粥烫了还是稀了,反正在李牧看来有点儿无理取闹。

老太太笑呵呵的不停的解释着,彭总不听,吹胡子瞪眼,老太太无奈,只能端着碗回厨房,一转身看到李牧,眉眼带笑的说道:“李牧来了~~”

“嗯,阿姨早~~”李牧毕恭毕敬的打招呼。

“你先坐吧,我进去给他凉一凉粥~~”老太太笑呵呵的说道,丝毫没有着恼的情绪。

每对儿过了一辈子的两口子,都有其相处之道,别管外人看着合理不合理,彼此之间早已经磨合的毫无嫌隙,不管是吵是闹,完全不影响感情,或者说,这就是他们沟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