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百三十九章 河灯(1/2)

时间在平静地流逝着,没等人反应过来,就已经到了初夏。

在这段时间,清欢再没进入市廛,甚至连院门都没有踏出过。

三娘到每日都会来和她聊聊天,见她如此消沉,便买了些书过来。

所以大多数时候,清欢都坐在院子里看书,累了就推开房间里的后窗,后面果然是一个清澈的湖。

时不时有游人划着船,有人畅饮,有人引吭高歌,但这些热闹,终究不是属于她的。

初夏唯一的不同,就是湖里的荷花都长好了,接天莲叶,层层叠叠。

清欢喜欢倚在窗边,每天都可以看到有新的荷花冒出尖来,渐渐地荷花开始盛开,来往的游人更多了。

直到有一天早上,清欢照例推开窗,看外面热闹的人间。这些天荷花开的繁茂,引来无数游人观赏,有在岸边赏花的,也有兴致高的,划着乌篷船在荷叶中徐徐前行。

更有甚者,拿了两壶清酒,划到荷叶中去,趁着酒兴开始高歌:江南可采莲…

刚起头的时候,清欢就陡然站起来,将窗户紧闭。正在身后收拾房间的春杏见状,怪异地想到:夫人往日里都会倚窗赏荷至少一个时辰,今天怎么这么快就关窗了?心里虽然疑惑,但也没开口问。

清欢快步往前院走去,那歌声似乎穿透了窗户,墙壁,萦绕在院子里的每个地方,让人躲无可躲。

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倚窗赏花的习惯了,除了偶尔开窗透透气之外,后窗就一直紧闭。

夏天也飞快过去了,到了秋天某日,春杏特别开心地和她说:“夫人,今晚要不要去放河灯?”

她正在看书,头也不抬地说:“不去。”

春杏也没有继续问,自己忙着做别的事去了。过了一会儿,清欢才从书里的世界中想到不对的地方,便抬头问道:“今晚没有宵禁吗?”

“取消了呢。”春杏一边晾晒衣服,一边说。

那一霎那她还以为自己恍惚了,怎么转眼就又到了上元节。上元节全国都会取消宵禁,平常不管什么节日都不会。

春杏继续说:“今天我上街去,听到大赦天下的消息,今日普天同庆,所以宵禁取消了。”

“为何大赦天下?”

“贵妃诞下皇子,皇上高兴,立了新皇子为太子,所以大赦天下。”春杏说着,丝毫没有发觉清欢脸色的变化。

她的心里翻江倒海,说不出来是为了什么。过了半晌,她才徐徐问道:“璘王呢?”

“璘王?”春杏歪着头,似乎从来没有听过这个名号,“我没听过呢,兴许三娘知道。”

没想到,清欢前脚刚走,李剡后脚就立了贵妃,九个月后就诞下皇子。

要知道她走的时候,整个后宫只有她一个昭容,再无他人。

她不好奇这个贵妃是谁,她只想知道李稷怎么样了。李剡有了自己的骨肉,说不定就会忽视李稷。

清欢一直等到下午,日落西山后,三娘才来。她手里拿了些已经做好的河灯,看来是来邀请清欢去放河灯的。

面对三娘的盛情,清欢不忍拒绝。于是三个人拿着河灯,还有春杏下午就已经准备好的小食,一同出了门。

外面十分热闹,取消宵禁对于百姓来说是一件十分开心的事。老老小小,都拿着河灯,往姑苏河走去。

在路上,清欢边走边问:“三娘可曾听过璘王?”

“知道,是圣上的长子。”

“立了太子,璘王又在何处?”

“这个不曾听说,不过我可以去打听一下。”

三娘就是这点很好,从来不过问缘由,想清欢这样没头脑地打听璘王,任何人都会先追问原因。

但三娘不会,她只会为清欢解决问题。

步行了半个多时辰,她们才达到姑苏河畔。河畔早就升起了灯,将河水照的波光粼粼的。

河面上有几艘画舫,也点亮了角灯,在河水的照映下显得十分迷人。

河畔已经站立着很多人了,大家都纷纷将自己的河灯放上水面,然后闭眼,双手握拳,虔诚地祷告着。

三娘也给了一盏河灯给清欢,一共三盏,一人一盏。放河灯不是百姓自己的想法,是官府的告示上写,暂停宵禁,共举河灯,为太子祈福。

所以所有的河灯里面,放着的都是写给太子的祝福语。不过也不乏有的夹带私货,将自己的小小心愿也放了进去。

但是清欢没有,她去点燃了蜡烛,走到了河边,小心翼翼地将河灯放下。玲珑的河灯立马被水流带走,渐渐地消失在朦胧的火光之中。

她心里默默想着:李稷,希望你在皇城里,能一切安好。

河水深流,没发出一点响声,只有身边嘈杂的人声,似乎在回应着她的期望。

回去的时候,要跨过一座分支的小桥,桥洞下也有几盏顺水流下来的河灯,想必是有的人懒怠走到河边,就在上游就放了。

这几盏孤灯晃晃悠悠,很快就流到河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