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不周山(1/2)
边城大溃败、几乎全军覆没的消息,迅速传到了姑墨国的王宫。
姑墨国国君大吃一惊,把手下大臣全部召集过来商量。
“你不是说汉军不堪一击的吗?现在边城已经失陷,损失二千多人连同大批物资。你说,怎么会这样?”姑墨国国君责问主战的将军道。
“汉军狡诈,我们低估了他们……”那主战的将军吱吱唔唔地道。
“我早就说过,不要去招惹汉军。姑师国有六十多万人,尚且不是汉军的对手,被肢解成了八个小国,难道我们姑墨国还要比姑师国厉害?”姑墨国译长道。
“现在我们已经跟汉军撕破脸了,说这些风凉话还有什么用呢?当务之急,还是赶紧商量一下对策。”姑墨国国君道。
“我就不明白了。同样是这支部队,怎么就被渠梨国打得损失惨重,到了我们这儿,却又一个个骁勇无比?”一个大臣道。
“听说汉军出征的时候,都没有带多少补给,走到渠梨国时,都几天没有吃东西了,这才被渠梨国的人捡了个漏。他们在乌孙国得到补给之后,恢复了元气,自然就不好惹了!”
“那我们现在该怎么办?汉军会不会一生气,就掉头来攻打我们王宫?”姑墨国国君最担心的就是这个事情。
“不排除这种可能。所以,我们还是早做防患为好。”
“汉军果若来攻打,我们又该如何抵挡?”姑墨国国君问道。
“王上,我看汉军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我国境内去讨伐大宛,我们不是他的主要目标。只要我们把道路让出来,不去攻打他们,想必他们也就不会节外生枝找我们的麻烦。”姑墨国译长道。
“我觉得这样可行。除了把汉军沿途要经过的关卡的守兵全部撤下来,加强各条通往都城的要道的防守外,我们还应赶紧从调整兵力部署,在都城外建立两道防线。再一个就是要派人紧盯汉军的动向,及时掌握他们下一步行动的目标。”另外的一个大臣道。
“事不宜迟,你们赶紧下去办吧。”
李广利原本以为姑墨国吃了败仗,必然不甘心,一定会派兵前来复仇。因此命大军在城中好好休整,养足精力再战。没想到派出的探子回报,姑墨国的确开始了行动,不过不是前来复仇,而是把沿途通往温宿国的守兵都撤了,给汉军让出了一条过境的通道。
看来这一仗打下来,效果还是挺明显的,姑墨国已经被汉军打怕了,主动让出道来了。真是早知如此,又何必当初。
也好,既然姑墨国已经服软,就给他一个台阶下。李广利当即命令部队开拔。
常惠他们一路畅通无阻的通过了姑墨国境内,来到了温宿国的边境。
温宿国,在阿克苏河支流托什干河中游,是汉代通往西域北道必经之地。它的都城是温宿城,离长安城八千三百五十里。东到姑墨的距离也仅二百七十里,三日的路程。全国人口八千四百多人,能打仗的军队一千五百人。西汉末年,王莽统治时期,姑墨王出兵杀死了温宿国王,此后,温宿国就被姑墨国吞并了。
姑墨国吃了一败仗,就把门户打开了,让汉军直通温宿国。温宿国国王接到汉使文书,倒还是有一点自知之明的,知道不是汉军的对手,十分爽快地答应了汉军的过境请求。
温宿国也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北坡平缓,南坡陡峭。坡地为3,000米以上的高山草地,可以说是空中草原。老百姓们以放牧为生。往前走三百六十里,便来到了尉头国。
尉头国,它的王治在尉头谷。离长安城八千六百五十里,离乌孙国的都城赤谷城也就不到二百里的距离了。人口只有二千多牧民,相当于汉代的一个大村庄。
人虽少,但地理位置十分的险要,有一条凌山的古道直通“葱岭”。因多野葱或山崖葱翠,汉称“葱岭”;现代人称帕米尔高原,古称不周山。不周山为古代传说中的山名,据《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昔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故称“不周”。
商人沿丝绸之路往来地中海各国,不周山是必经之路。
乌孙国昆莫把剩下的补给都送到了尉头谷,李广利派人清点之后又下发到了各个侯,就准备出发。
王恢找来了一个当地的向导。向导一听说是要穿越“葱岭”就直摇头,“你们估计还不知道葱岭的艰险吧。我们当地有一民谣:一二三雪封山,四五六雨淋头,七**正好走,十冬腊月开头。现在才一月份,再走一个半月就可到山脚下,还得过至少半个月才能解除大雪封山!”
李广利无奈,只好在尉头谷休息了半个月,然后行军一个半月,在向导的带领下,沿着凌山古道来到了传说中的不周山。
不周山,在汉人的眼中充满了神奇,让人向往。常惠他们感到山脚下的时候,不早不晚,冰川开始了融化。浓重的云雾水汽会使不周山的山峰变得若隐若现,较夏天时显得更加诡秘,远看、近看皆有神山之感。
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