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十章 秦砖(一)(1/2)

常惠率领众人赶到现有长城的尽头时,那儿停着二辆马车,孔山与一个穿着华丽的富豪正在有说有笑地聊着天。

常惠赶紧上前报到,“禀军侯,卑职奉命赶到。”

孔山便介绍道:“来,我给你们介绍一下,这一位是李老爷,我们这一段的长城都是由他负责修造。这是常惠,第六燧的守燧长,第六燧范围之内的质量监造都由他实际操作,我就挂个名的。”

常惠一听,便上前与李季打了个招呼。

“客气了,孔军侯,朝廷把修造长城这么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你、我,希望我们齐心协力,在朝廷预定的工期内圆满地完成。”李季的脸上堆着笑。

“李老爷说的极是,你们都听到了吗?今后,李老爷有什么要求,只要不违反原则的,就应该互相配合,一切以朝廷的任务为重。”孔山很是圆滑地把球直接踢给了常惠他们。

常惠只得点头答应,他知道,能够承包这么大工程项目的,背后一定是大有来头的。

“走,我们也别光在这儿站着了,我先带你们去看一看吧。”李季边走边聊道:“我找占卜的看了一下,下个月的十二是个黄道吉日,适宜开工动土,我们就定在那一天奠基典礼,正式开工。现在啊,我们的人都是在做开工前的准备工作。一部分人,在山上采石头,还有一部份人,在挖窑烧砖。你们说,先去哪儿看?”

“采石头没有什么好看的,我们先去看制砖吧。”孔山道。

于是,李季便领着孔山、常惠沿着山间小道转了一下,来到一处黄土高坡前。

只见以前十分偏僻的荒原,这会儿堆满了劳动的人群,有的人身上穿着赭褐色的囚衣,衣衫褴褛,正在工头的监视下不停地劳作着。有的在劈柴,做烧窑用的燃料;有的在挖土。这秦砖的取土也是一门学问,烧砖用的土壤取自地表下二尺深的古土壤,这层土壤的颜色要比地表土深。后人研究,它形成于大约八万至十二万年前。当时,地球气候温暖湿润,丰富的生物作用使这时期形成的土壤柔和而有粘性,是烧制砖瓦的上佳材料。只是不知道当时的秦人是怎么知道的。

这挖掘出来的粘土,还要经过人手工粉碎、过筛,去掉土中的杂质,只留下细密的纯土,然后才能进入下一道环节---搅拌。

有囚徒挑来一担一担的水,倒入纯土滋润,然后反复搅拌,或用力踩踏,使其变成稠泥,增加泥土的粘性。人力翻泥、搅拌大致要经过五到六遍,直到将黄泥土真正弄成熟泥,才又进入下一道工序----制砖。

制砖的师傅们制坯之前,要在木模下的地下洒一层细沙,以防泥与地面粘连,影响砖的外形质量。然后再将和好的泥巴翻填进木制的制坯模中,压实后,用铁线弓刮去多余的泥,再用带有纹饰或者文字的模板用力一按,敲出来就是砖坯。

常惠知道,这就是历史上颇具盛名的秦砖的砖坯。还是在上中学的时候,他曾随父母去西安的秦砖汉瓦博物馆看过。那博物馆里的秦砖,颜色青灰、质地坚硬。敲之有声,断之无孔。深埋地下二千多年不坏,被人称之为铅砖,由此可见其质量之高。

不过,博物馆中的砖纹饰有几何纹、龙纹、凤纹,也有的带有文字,并辅以龙凤图案装饰。秦砖瓦的文字,多为戳印文,刻文极少。戳引有阴文和阳文两种,其中以阳文为最多,字体以小篆为主,有些介于篆隶之间。

秦砖上之画像,多以双龙阴阳交会、瑞虎、祥鹭、仙鹤等祥瑞图为主,两边配以田形纹、回形纹、日形纹多种纹饰组成。图纹精妙、极尽变化,夸而不饰,饰而不诬,气韵生动。

这儿的砖坯并没有出现画像秦砖,而是仅仅以简单的米格纹、太阳纹、平行线纹、小方格纹等图案印在上面。毕竟这是修长城用的,没有必要搞得象宫殿那般奢华。

砖的侧面还印有五个小篆字,常惠仔细一辨认,上面赫然印着:军侯孔监造。古代很早就建立以物勒工名为主体的质量责任体系。“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

这一套制度在商鞅变法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强制工匠要在兵器上刻下督造人的名字,造城墙,都会在城砖上物勒工名,一旦发现产品的质量问题,负责产品质量的官员“大工尹”将对不合格产品“按名索骥”,追究处罚相关责任人。

秦国能以富国强兵之势一统天下,这种相对比较完善的产品追溯制度,功不可没。

汉承秦制,“物勒工名”制度不仅逐渐成熟,而且建立“质量档案”——骨签。需要完整地记录着官营机构制作的器物、修建的工程的制作日期、生产机构、官员名字、监造官员、工匠名字和数量,以及器物或工程编号等。这也是常惠后来的日常工作之一。

孔山笑着对常惠道:“你看,我的名字都刻在砖上了,这砖要是出了问题,我可是第一责任人,你们可得帮我把眼睛睁大点。”

常惠连忙点头,“卑职明白!”

那些脱模后的砖坯马上就被人搬运到背阳处放置起来,堆成一人来高,上面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