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45章 非袁不可(一)(1/2)

第145章非袁不可(一)

“袁慰亭先生钧鉴:……满洲朝廷,衣冠禽兽,二百六十年来,事事与人背道而驰,有加毋已,是以满奴主权所及之地,即生灵涂炭之地……人才厚有高下之分,起义断无先后之别。明公之能,高出兴等万万,以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出而建拿破仑、华盛顿之事功,直捣黄龙,灭此虏而同食……苍生霖雨,群仰明公。千载一时,祈毋坐失!黄兴顿。”

南京城革命联军司令部,黄兴再次扫了一眼刚拟好的电报,无奈的长叹一声,立刻命令副官向北京拍。近日来,江苏督程德全、浙江督汤寿潜、云南都督蔡锷、广西都督陆荣廷、福建都督孙道仁等人,迭电于他,要他致电袁世凯,敦请袁氏迅推倒清室,共建共和。

刚刚从北京翩翩赶回上海的汪兆铭,也于前日致电于他,力陈:保大局非得和平而共和不可,共和非袁促成不可,且非袁担任总统不可!

而且,虽然革命党的势力如今在四川取得了新的进展,然而在南京城外的浦口区,却遭到了重挫。身为联军总司令的黄兴,虽然不大指挥得动属下各支部队,但一旦战败,责任却都必须由他来扛。

说起来,黄兴也够背运的,他所指挥的历次战斗,除了前些日子的克复南京之役,几乎无役不败,浙军之中已经有人悄悄议论,“黄”字之下两条ui,“兴”字之下两条ui,四条ui的总司令,除了善跑,怎么可能打胜仗呢?

黄兴心中愤懑,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他对袁世凯深怀疑虑,如今也只得致电于他,表示只要袁氏与民军一致行动,推倒清室,则将来的中华民国大统领一职,将虚位以待。

黄兴出这封电报,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眼前的战局对革命军极为不利。数日以来,段祺瑞指挥北洋军精锐,与革命联军于浦口,展开了ji战。

开始两天,两军还打得有些旗鼓相当,互有胜负。然而,当北洋军的军火陆续运输到前线之后,北洋军的火力优势就逐渐显现出来了。

步枪方面,北洋军基本上装备的是此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洋枪,即德国造7.9毫米a瑟系列步枪,比起日本陆军装备的6.5毫米系列步枪,还稍占优势。

反观革命军反面,装备与北洋军最接近的两湖革命军,也只有很少的人装备了洋枪,大部分使用的是汉阳造仿德式步枪,虽然汉阳造步枪的水平已经十分接近德国造a瑟系列步枪,但战斗时间一久,两者的差距还是会显示出来。

浙军、镇军、沪军、光复军、粤军等部队装备的步枪,就更是五hua八门,只有少数士兵配备的是洋枪,多数使用的是国内各厂造的仿制枪,水平参差不齐,远远不能跟汉阳造相比。

由于浙军、镇军、沪军、光复军、粤军等部队于南京克复后,扩充太快,短短数天,饷械缺乏的弊端就充分显现了出来。许多士兵使用的还是积压在军火库、早就淘汰掉了的老式土枪或抬枪。

土枪是一种手工制作的步枪,用铸钢或熟铁枪管和木制枪把组合而成,无膛线,枪管偏长,一般使用前膛装ya,撞机火使用黑火ya或黄火ya,霰弹射铁砂或钢珠。

土枪的优势是可以快制作,爆破强度也可以与精工的枪相媲美。然而缺点也极其明显,一是精确度不高,二是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因为本身设备的问题,弹前后期间会出现卡弹之类的问题,威胁到使用士兵的生命安全。

抬枪则是一种中国独有的武器,射时须两人a纵,一人在前充当枪架,将枪身架在肩上,另一人瞄准射。这种抬枪早在鸦片战争时清军就已大量装备,分前装滑膛、前装线膛及后装线膛等,在甲午战争中则作为一种步兵支援火力被北洋陆军大批装备。然而甲午战后因为抬枪过于笨重且射击精度颇差而逐渐被淘汰。

江南制造局曾今大量制造这种步枪,最后都没有装备军队,而积压在仓库,孰料如今又被枪械缺乏的革命军搜罗了出来使用。

浙军司令朱瑞等人都十分眼馋两湖革命军几乎清一色的汉阳造步枪,然而,以汉阳兵工厂如今的库存和生产能力,两湖革命军全部装备齐全之后,所剩枪支已经不多。

架不住各路军头的苦苦恳求,蔡济民无法,只好请示王麟,从汉阳兵工厂运来15支步枪,支援友军,分给数支部队,也不过是杯水车薪、聊胜于无罢了。

不过,相比于步枪装备方面的差距,革命军在火炮和机关枪方面的劣势,就更几乎是无法弥补。

此时北洋军的炮兵编制几乎已与世界上最先进国家看齐,采用了当时在国际上都少见的18门炮的炮兵营编制。18门炮的炮兵营编制,与此时各国普遍采用的1炮制炮兵营比起来,火力更加凶猛不提,单就火力反应度来看,要比1炮制炮兵营,尤其是此时采用连4炮制的日本陆军,也还要快上一倍。

更不用说,北洋军各部队都普遍配备了各式管退炮,野炮均为克虏伯75毫米管退炮系列(包括19/5/8型克虏伯原装野炮,日本仿19型的1式野炮),山炮则为克虏伯14倍75毫米后装管退炮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