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打白旗的英使(1/2)
就在不停的轰隆隆的炮响声中被俘英军先被关押进了原本海州镇的营房内而海州镇却是暂借了水师学堂的宿舍暂住。然后修理营盘扩军备武的动作就由周攀龙和左宝贵等人施行。
丁宝桢在看完俘虏后自觉无事便在晚间坐了夜车去淮安。淮安那边的政改也正紧锣密鼓阎敬铭这个人敢于任事做事也很有手腕所以在淮安各地的政界都很有声名而且此人脾气很是强直在政改的事情上张华轩也是确实交待了不少人在阎敬铭此人面前转圆解释以使政改顺畅进行免得因为阎敬铭不安于位自觉不被信任而自己请辞闹出这样的意气来就不好处置非得提前着手解决不可。
当然也是怕很多有心人看出来阎敬铭不受大帅待见仿佛有失宠的迹象然后上下其手活动这就非得起大风波不可。
想到这里张华轩也就不得不遗憾。其实沈葆桢是辅的最佳人选这个人做事不比阎敬铭差而且有强出的地方最可贵的就是这人能顾全大局待人接物上不似阎敬铭那么刚愎不近人情识大体懂大局可惜唯一的缺点就是当初张华轩为了诱劝此人留在淮安时用了求是大学堂这个大杀器结果沈葆桢这样一心想做点事情的旧式官员一心扑在了教育上而且振振有词百年大计推教育这话大帅也是常挂在嘴上的难道要言行不一?
每当此时。张华轩便只有苦笑而已再也没有别的办法。他心中也是明白沈葆桢是因为反清一事不能完全谅解毕竟指望一个受大清累世厚恩地清华翰林一心赞同他反清根本就绝无可能。
同理张华轩也不可能摆脱这时代的精英人士不管如何也要拉他们上自己的战车。他的求是大学堂当然能培养出很多近现代人才。而且必将会一界比一界强。当世之时凡读书人都旧学底子渊博而新学刚入正是两种学说风云激荡之时读书人在这样的大时代里当会融会贯通将会出多少大家!历史上这样的时代要得二十世纪方才开始端在张华轩的一手创立之下。必将提前到来。
不过可惜的是人才不是一天就能蹦出来的。求是大学堂和艺圃张华轩都常去艺圃还好一些都是贫家子弟学得一门手艺就能融会贯通现在地艺圃学生已经毕业了不少在火器局里除了洋技师外现在最得力的就是艺圃毕业的学生。而求是学堂就不同了在很多人家这个学校毕竟是正业。而且张华轩早就有言在先将来政府用人学堂毕业的人优先录用甚至是全部录用可堪比汉之太学明清之国子监。所以入学的学子中有不少是殷实人家的子弟。这当然有助于他们的学业不过思想见识上就受家族的影响至深一时难以扭转。而同时思想见识与阅历也不是书本上能学到的。就算再厉害的人物也需得有学习和深淀最终才能绽放华采。
如沈葆桢那样。少年时就跟在林则徐林文忠公身边学习。平常言传身教然后见过不少大场面。家里来往人物哪个不是掐尖地风云人物?这样的家境这样的条件不是普通的地主阶级可以比拟的更不要说是贫家寒门子弟了。
所以世家子弟历代都有掌国柄的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沈葆桢既然靠不住只愿做学问办学校也只得由他。==倒是阎敬铭不可不慎重现在张华轩手里的人才不可谓少但是真正得力还是在淮安始建时就在手里做事学了不少实学而且张华轩方传身教着实在这帮人身上下了功夫现在几年下来正是得用的时候可万万不能大意。
于是丁宝桢坐了晚间的火车直往淮安去他是6军的军令部长将来内阁地6军大臣所以特别为他挂了一节车厢算是专列原本可以直一节火车倒是丁宝桢自己并不愿意糜费现在淮军到处在大打出手用钱的地方极多如丁宝桢这样的人当然不愿意浪费公家的钱来教自己舒服。
他也确实是清季难得的清廉大臣川督任上按例有四五万银子的常项用度结果他一文不取只拿一万一千两每年地养廉银子外任上幕僚需得用钱宗族旧好求告用钱结果常常入不敷出需得典当渡日这也是当时督抚中极难得地一位了。
闲话少提丁宝桢先行张华轩原也打算交手之后便离开淮安而返回徐州海州这里毕竟只是小小插曲事情一完便可离开。
倒是下午欲行时在海州水师学堂的英国教官却是赶了过来原来战到中午海上英军与外交官员们已经知道不妙于是计较商量已定待淮军炮团重新夺回要塞一开炮英军先前上岸策应的6战队员死伤极惨六十四人战死或战伤算是多年海外征战难得结果英舰上诸人知道大事不妙这一番却是上了淮军的套上岸的6军怕是难保。到得傍晚那一点侥幸心理彻底完结那种以为6军强悍两千多人纵不能进也能退回的想法就此打消因为从早晨上岸时到傍晚整整七八个小时过去结果英军大队还是一点消息没有这样一来要么被全歼要么被围困不得与海上互通消息。
结果是赫德一伙占了上风海军军舰与要塞互射不得占半点便宜舰上英军也已经气沮于是依从赫德之说派几个老成些的外交官员乘坐小艇打着白旗上岸然后与淮军接洽便知今日大战的端底。
这一下却正似一桶雪水从头浇到脚底全身冰地透骨。原想英军6军再不济毕竟是第一强国地6师装备完全火器犀利淮军左右是暗中埋伏了大量兵马几万人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