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29章 摊丁入亩(1/2)
蓟州全县境内大大小小的庄子以及山寨并不少,足有百数之多。不过小山寨居多,大庄子屈指可数。
张鹏硕和白春来兴城纯是走形式,现在这二位再插手蓟州的民政就属于越权,赵天如此强势当然也不容机会让他们二位插手,大不了的指指点点赵天也不会放在眼里。
本不愿来的顾直在贠明雨的劝说下,还是静下心来并带上了几盒还算是拿得出手的礼物装作是贺礼。
静堂园原本是一村赵晋龙的产业,破城街之战后赵晋龙将其贡献出来,专为兴城众人开会所用。兴城建城后王卓也曾专门派人将静堂园修缮过一番,赵天任县令后直接将“蓟州县衙”四个大字的牌匾往上一挂,门前再辍上一面大鼓就算了事。
经过修缮后的静堂园大堂扩建了不少,堂里乌压压的坐了一大片的庄主寨主也不显拥挤。赵天乃是今天的主角,坐在正上方。顾直即来了赵天便也以礼相待,安排他与张鹏硕、白春一起坐在右垂首,三人品阶虽高但不是正主,列席算是观礼。
大燕朝的官府有仿前朝,七品乃是青袍,绣溪敕。至于溪敕到底是什么赵天也不清楚,按图案看像是绣的一个大鸟。赵天头一次戴乌纱帽,走路时乌纱帽后面的两翅一颤一颤的,让赵天有点儿飘乎乎的感觉。
赵天讨厌那些繁琐的礼仪,稍稍走过形式后就请钦差张大人训话。张鹏硕起身对在座的说了一大套官话后,就以公务繁忙为由告辞。白春和顾直也不愿多留,同时起身告辞。以后蓟州县衙就是赵天的一亩三分地了,谁也不愿看着比自己品阶低的官员训斥下属,因为新官上任都得有三把火要烧。
这三人挺懂事的离开后,赵天便开始正式处理蓟州的内部政务。赵天根本没兴趣烧火,因为他做官不是为了官瘾,但赵天也绝不容在他的治下有人和他唱反调。
赵天说道:“各位蓟州的庄主、寨主,本官刚刚上任,还要各位齐心协力的辅佐配合。想来诸位都已知晓本官是个雷厉风行的人,只要大家全力配合我的工作,我绝不会怠慢大家。”
赵天虽说不是独断专行的人,但从后世过来的他有自己的一套治理观念要实施,也顾不得别人愿意不愿意,直接颁布政令。
赵天任命赵晋龙为代县丞辅佐处理公务,所谓代县丞,就是没有朝廷品阶的认可,也就是类似后世机关单位的不在编。毕竟赵天要统筹全面要做的事太多,不可能被县里的琐事缠身,赵天将这些琐事抛给赵晋龙去处理,别人也信服。
接下来赵天的一个声名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免去一切人头杂税,摊丁入亩,并在全县地界按照良田和山田两种类型统筹田地,县里按照田亩统一征税。
赵天的这个举动着实让大家震惊不小,在当世,各类人头的杂税种类繁多,以往全是按照人头征收。也就是说每个村寨每户人家有多少丁口按照人头交税。赵天不以人头征收反而按照田亩的多少征税,其实为的是增加税收和尽可能的寻求平衡。一些破落户本就田少甚至是无田,只因家里人口众多却交着不小的税目,这很容易让人破产,此政策实施后真正有利的就是这些穷苦的农民。一些大地主、庄主拥田无数,积攒了无数钱粮却和穷人交着平等的税目这很不公平,赵天要的就是打破这种平衡。
在场的各位庄主寨主包含赵晋龙等人在内,无一不是拥田的大者,换句话说,蓟州县境内拥田多者基本都在场内。北方与南方不同,多为一季粮产,上等良田亩产两石半就算不错,山田多为种植粟谷产量低,亩产一石半。南方气温高,有的地方一年两熟甚至是三熟,尤其是江南一带水系多亩产量极大,要是朝廷在江南一带摊丁入亩的话绝对可以将税赋多得数倍,可惜朝廷均已人头纳税而从未采取过这个政策。赵天是后世过来人,晓得摊丁入亩之策乃是雍正皇帝时候才开始的,此策正适合赵天拿来在蓟州借用。
当世也没有确切的税收比例,赵天寻思反正也是富人纳税较多又恰逢战乱年代,便索性将税率定在百分之八左右,并且规定地主在佃户身上最高不得加收佃租超两成。良田亩产两石半,税率百分之八,既才二十四斤,换算成官斗不过才两斗。山田产量低,税收每亩一斗另一升。按照这样的税率,穷人交的税一般要比以往少一些,尤其是人数较多的家户更为合算,即使按每户人均四口人折算,也要比以往的人头杂税少上两大碗粮食。两大碗虽不多,但实实在在的能为穷人缓口气。而富人则不同,富人拥田较多且多为良田,要上的税收可就太多了。拿赵晋龙举例,拥有良田八百多亩,仅是佃农就好几十户。以往他上的税以他家人口计算,连数个小老婆在内不过才几斗粮食,现今要交税粮一百六十石,按官价计算折银近一百三十两银子,当然战时粮价较高银两可能会再多些。不过以赵晋龙的家财每年一百多两的税收简直是九牛一毛。不算赵晋龙其他的产业单拿良田为例,赵晋龙除去税收光是拿佃租就还有近千两之多。没田的佃户少去人头杂税只需向地主交租,要比拥有少量薄田的穷苦农民还合算。
赵天将佃租都确定下来是为了避免地主阶级剥削佃户。因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