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53章 新任山东巡抚谭纶,布政使张居正(2/3)

抢占先机,立于不败之地。

徐阶沉吟了好一会,长吁一口气道:“山东巡抚和布政使的缺由谁补上,要请皇上示下。”

“是吗?”严世蕃抬高了声调,“可每次官员任免,都是我爹拟票,您到司礼监奏对,请陈洪公公批红。眼下,左宝才和季黎明显牵扯到我们,若是我爹继续向皇上推荐官员,未免有藏私之嫌。您老连弹劾谭云鹤的奏疏都直接面呈皇上了,不曾与我爹商量半分,想必,这种时候帮我爹避个嫌,向皇上举荐两个能公正审核左宝才和季黎的官员,应该也是顺手而为吧?”

“阁老,您觉得呢?”

徐阶望向了严嵩。

严嵩一直就微微闭着眼睛,这时依然没有表情。徐阶只好把目光又望向了高拱。

高拱眉头拧着,“严大人若是有合适的人选,自然可以向皇上举荐,合不合适,皇上心中也有一杆秤。”

“这两个人,还是请徐阁老向皇上举荐更妥当。”严世蕃笑眯眯的。

高拱忍着气只好问道:“不知严大人说的是谁?”

“既然根源在通倭案上,自然要启用一个平定倭寇有功的,台州知府谭纶在嘉靖三十六年平定台州倭寇,次年数万倭寇再扰,他亲率死士大战,三战三捷。这样的人,对通倭之人一定是恨极了的,可以为山东布政使,接替左宝才,继续彻查通倭案。”

徐阶和高拱心里当下就咯噔一声。

若论爽直和正派,谭纶显然要比胡宗宪更甚。起码,胡宗宪曾是坚定的严党,干过不少阿谀奉承之事,极会明哲保身。而谭纶不同,他是个直性子,不懂得太多弯弯绕绕,将他送到山东,或许便是第二个谭云鹤,会与严党死磕到底。

那么,这场好不容易平息的通倭案,极有可能再次被翻起,且掀起的劲头更大。因为谭纶是朝野公认的裕王党,且政绩颇多,不像谭云鹤那样初出茅庐的嫩雏,他所作所为,便直接代表了裕王和徐阶。

“这不妥!”

“恐怕得再想想。”

高拱和徐阶一前一后,同时发言了。

“有什么想的?知府升任巡抚,本就合乎常理。何况他功绩颇多,对倭寇极熟悉,再没有比他还适合的人了。”

严世蕃笑得愈发亲和,“我们都舍得让这样一位公正的人物去辩查我们的清白,徐阁老和高大人,又有什么不敢的?”

徐阶和高拱依旧沉默着。

“巡抚是谭纶,布政使便给那位张太岳吧。听说,他对山东颇为钟情,又和那个于可远关系颇深,由他出任山东布政使,便是大神童教导小神童,堪为一段佳话,一起历练我大明朝未来的两个栋梁,多是一件美事!”严世蕃笑着。

“张太岳是皇上钦点的世子老师,怎可委任到山东?”高拱立刻顶了回去。

严世蕃咄咄逼人地追问:“世子的老师有七八位,前些天就派到浙江一位任了知府,怎么张居正就不行?”

“严大人。”徐阶接言了,“左宝才和季黎最后那场公审的胡言乱语,其实并未加入案文里,不过是有心人在推波助澜,我们不会信,文武百官不会信,陈公公和皇上便更不会信。更何况,皇上将吴公公和陆大人派到山东,本意就是早些结案,也为东南抗倭大局提振士气,如今案情已结,若再掀起波澜,难免会枉费皇上的一番美意。”

不得不说,这话已经是警告了。

严世蕃想借着流言向张居正和谭纶发难,但这流言本就是真的,是一把双刃剑。皇上因为还要继续重用严党之人,可以暂时不顾这份流言的内容,但严世蕃继续拿着皇上的容忍来对付政敌,这未免太小看皇上了,实在是一步惊险至极的棋。

通俗点讲,就是不知好赖。

人呐,要见好就收。

“我眼里向来容不得沙子!”严世蕃轻蔑地一笑。

其实,他算盘打得极响亮。

由徐阶向皇上推荐谭纶和张居正,首先面临的第一关,便是皇上的怀疑。裕王党举荐裕王党,去查严党的通倭嫌疑,这太容易让人怀疑是党争,何况在皇上有意想姑息此事的情况下,简直就是在作死。

若能侥幸不被皇上怀疑,谭纶和张居正真的上任山东,无论他们查或不查,对严党只有好处。

当然这是严世蕃想当然的。

不查,以谭纶和张居正新任主审官的身份,除非今后自毁仕途,自己打脸,就永远不能翻案,严世蕃便可彻底洗去通倭的嫌疑,今后谁也不能拿这个事情说事。

查,便是与皇上作对,挑起党争,不顾东南抗倭大局,严世蕃自然可以效仿处置谭云鹤的手段,连除谭纶和张居正两个政敌。

想法看似很美好,但他忽略了两点。

一,圣意从来难测。

皇上今天可以忍受你,但你再往前迈一步,他未必会忍了。

二,胡宗宪抗倭的决心。

不止是鸟船图纸的出现,东南沿海倭寇近些年愈来愈泛滥,百姓苦不堪言,作为浙直总督,胡宗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