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72章 口耳之学与身心之学(2/3)

。什么:“讲之以身心”,就是在批评他对岐惠王名下土地分配的不作为,这不仅仅是对他政见的不满意,甚至上升到对他人格和学问的质疑,这远比政治主张的分歧还要严重。

如今被张居正近乎挑明地讲出来,赵贞吉也算是颜面扫地了。

但毕竟是徐阶的主张,赵贞吉想不明白,为何裕王会这般不给徐阶颜面?

张居正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提高声调:“然则虽然天下间‘口耳之学’者甚多,毕竟有个日头在,日光蒸腾,这些蝇营狗苟的风气终有消散的一天。历朝历代但有这样的‘身心之学’者,便不会亡尽。观我大明朝的气象,有徐阁老高阁老这样的‘身心之学’者,更有皇上这般‘日头’,必能蒸蒸日上!”

裕王深以为然,重重地点了下头。

其他人不管是否认可,这时候也相继点头。

裕王本想着顺这个话切入正题,却仍然有些担忧,不由望向李氏。

李氏会意,这是希望自己能问出什么,便迎上目光问道:“王爷,我能问两位师傅一句吗?”

裕王:“既然喊你在这里听,有疑惑,当然也能问了。”

李氏飞快地瞥了一眼赵贞吉和张居正,又将目光落下,“请问高师傅和张师傅,譬如朝廷用人,什么人是‘口耳之学’,什么人是‘身心之学’,从什么事情里能够分辨?”

如此巧妙地切入正题,而且直指要害!于可远目光一闪,望向身旁的海瑞,海瑞也是眼睛一亮。

二人目光碰撞,心中都明白裕王对岐惠王土地分配的态度,这是借着王阳明的心学来表达立场。

高拱:“王妃此问让臣等敬佩。这个答案在唐太宗留下的千古名言中就有答案,‘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饥,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帮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侧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也就是说,实心为民者为‘身心之学’,假意为民者为‘口耳之学’!适才太岳所讲历朝历代但有这样的‘身心之学’者,便不会亡尽,也要有个前提。如果君主重用‘口耳之学’,而冷落了;‘身心之学’者,则日光暗淡,不能冲淡雾霾,是国之大患!”

“我大明朝也该是这等自私自利之辈亡尽之时了!”裕王忽然站起,不再讳言大声问道:“这次逮捕岐惠王和严世藩及其同僚,收回银两之多,实该尽数缴入国库以填空虚!田地尽数归还受苦百姓!那些想从中贪图好处的恶奴贪官,也该彻查严惩了!”

“关键是徐阁老这次的打算实在贴切!”张居正也站起来激动地说,“阁老没把话讲死,就是等这些图谋不轨之人主动跳出来!如今贼子已经露头,是该和贼党一同铲除!”

裕王和高拱都怔愣住了。

甚至海瑞和于可远也错愕地望向张居正。

谁也没想到,张居正竟然会说出这样一番话……

裕王又缓缓坐回到位子上,静默地望向张居正。

李氏:“徐阁老不愧是老成谋国的,想我们未能想,这般欲擒故纵,倒是替我们解决了很多麻烦。王爷,您说呢?”

嘉靖还没倒下,裕王虽然对徐阶的很多主张不太满意,也不敢真的撕破面皮,只是不希望他继续为他身后的世家大族做事,这才有今日这场会面。但万万没想到,张居正会如此巧妙又轻易地化解了徐阶身上的错处。

“还请两位师傅与诸位大人为此事多尽些力,莫要让百姓寒心。”裕王有些兴致缺缺地道。

“是。”

众人应道。

接着裕王又望向海瑞,“海瑞,这些天你在山东办的差事,我都有耳闻,也倍感欣慰。是王妃向父王求的情,让你一起跟着回到京城,以你的才华,不该拘束在山东一县的小地方。”

海瑞跪下道:“但不知王爷要海瑞到何处任职!”

这般直接的问话简直闻所未闻,连裕王和王妃都愣住了。

裕王沉吟一声,“你有什么想法?”

海瑞:“臣不才之身,却也只百姓贫苦,积弊在国库空虚,年复一年,民生疾苦日益,臣斗胆请王爷举荐臣入户部任职。”

户部如今是徐阶管事,而且擒拿岐惠王和严世藩等人,即将有大量事务要处理。海瑞这个时候提出要入户部,简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他这样一把锋利的宝剑,连伤自身都不怕,就更别提旁人了。

裕王也想知道,徐阶是否会在这件事上贪污受贿,又或者,这些本该收缴进国库的脏款,除了进入国库以外,还会进哪些人的手里。

司礼监,内阁,六部九卿,谁都有嫌疑。

而最大的嫌疑,也就是当今圣上,他的父王!

以海瑞一人,能阻止这一切发生吗?

裕王在心里打了个问号,立刻端起威势,对远处的孙詹事吩咐道:“带我的信物和举荐信,去吏部说一声,让海瑞到户部任云南司主事。”

户部云南司主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