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25章 达成一致,阿母的担忧(2/3)

为宗主国,我朝皇帝完全有权力和手段在朝鲜做任何事。待消息传入北京,你遇到的很多难题都可解决。”

话虽是这样说,办起来却未必会这样简单。

诚然,宗神司的设立确实不会对朝鲜政坛产生太大影响,其更大的作用是警告。问题是,李德旭不相信这样的警告能够震慑住那些世家大族,必定会有大动作。

宗神司将这些事传递给嘉靖皇帝,即便嘉靖皇帝不会要求什么,下面的太监不会轻易放过李德旭。

帮他披荆斩棘的同时,必定会进一步挖空和压榨朝鲜,提出种种利益诉求。

这着实令他担心。

但显然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长久的静默后,李德旭道:“好。”

于可远和张居正相视一笑。

张居正接着道:“我想,见高阁老和赵大人也不必急在一时,你也不希望过早以邦交关系谈论此事吧?待一切谈妥,前往北京,由裕王接待,那才是你希望的。在南直隶,多少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你以为呢?”

李德旭眉头一皱:“张先生认为,什么时候时机更成熟?”

“这个很难说,要看您和高阁老赵大人相谈的结果。有些缓冲时间是好的。稷山县即将举行四宗会讲,届时,你们朝鲜的文学大家也将亲往,不如就带着使团前往稷山县,百官和文坛诸子设宴款待,算是一场非正式的接待,一切谈妥后,再转道北京,由裕王爷正式接访?”

这是给大明足够的时间准备宗神司的创建,以及对朝鲜局势的深层洞察和掌控。

李德旭清楚,却也无力反驳。

他既然有意借助明朝帮助自己坐稳王位,这些小亏倒也不是不能吃。

“行吧。”

说得很无奈。

……

将李德旭送到驿馆,赵贞吉派人重兵看守了朝鲜王的遗体。

其实那超长超大的马车,就是临时的冰冻棺椁,可以最大程度降低朝鲜王尸体的腐烂,即便逗留几个月,也没太大关系。

办完这件事,高拱、张居正、于可远和赵云安重新回到了江南贡院。

这回赵贞吉没来。

或许是不想再看高拱那张臭脸吧?

但刚回来,于可远就对邓氏产生了可怕的误解。要不是于可远平素知道老母亲谨慎又胆小,此刻正是多事之秋,那可就糗大了。

回来的第一时间,邓氏就将于可远拉进了小屋。

她告诉于可远有极为不好的消息,并且说话语调极为沉重。

事实上,一步步加深的误解完全是因为她冗长而令人费解的语言所致,她要是能直白地说这些话就不会有这些事了。

他记得十分清楚,邓氏当时沉重地说:“有件很为难的事——跟咱们家有关,如果办不妥,阿母这里没法交代,你恐怕也不好向朝廷那头交代。”

他以为是族人又闯出什么大乱子呢。

于可远问邓氏,“阿母,您坐下,慢慢说,我给您倒杯水。”

她满怀忧伤地点头默许。“你哥哥……该烧三周年了。阿母想着,趁着你和邦媛合婚,是不是把你父亲和哥哥的坟迁回祖地,进族谱?”

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原来是这样的事?

“阿母,您原来是为这件事担心……”于可远轻轻叹了一声,蹲下来,靠在邓氏的腿旁,让她能摸着自己的脑袋,然后道:“这些事,儿子已经着手准备了,不仅要办,还要风风光光地大办。之所以没和您提前说,我和邦媛怀疑有人暗中沟通了高家大房,也找了咱家族人,目的是在我俩身上做文章。这件事没弄清楚,儿子不敢草率行事。”

“什,什么?竟有这样的事?”

“嗯。但现在无需过分担心了,我和邦媛的婚事王府插手,过些时日,王府詹事就该来寻我商议此事,有他在,万难自解。”

“这样就好……”

见到老母亲欣慰地笑了,于可远也笑了。

虽然他知道事情不会这样简单,但这些压力还是自己扛着,没必要让一家人都烦心。新

此前就有消息,说高家大房那头和于氏族人已经商议过婚事,在未经二人同意的情况下定下了婚约和婚礼的全部流程,这是极不正常的。

最有可能的,就是严党——严世蕃在从中作梗。

严党倒台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项是罗龙文通倭。

严世蕃受罗龙文牵连,却没有足够证据证明严世蕃也通倭了,因而严嵩严世蕃只是罢官免职。

他们若想东山再起,罗龙文通倭的案子一定要平反。

平反的口子,显然在自己身上。

于可远怀疑,严党会押注在自己婚礼上,这场婚宴,将是严党和裕王党的最后一场交锋。

很多事都是互相关联的。

于可远之所以帮赵云安,不仅仅是昔日情分,请胡宗宪出山,为他求一条生路,也同样不完全是为了报恩。

若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