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806动心(2/3)

隆庆皇帝的关系,只要有人能在皇帝耳边重复高拱这个名字,说不得比砸下去几千几万两银子都管用。

皇帝身边的人,那帮太监,卲方只理解都是贪财之人,用钱砸肯定能成事。

可皇宫里有太监千千万,如何找到真正能在皇帝身边服侍的太监确实极难。

那些个有名有姓的太监,他觉得花银子能认识,可也需要时间和机缘。

可如果得到高拱相助,带着他的书信或者信物前往京城,一切都将变得顺利起来。

他可不相信,高拱得罪了满朝文武,难道就没几个处的好的,就说裕袛的那些太监,和高拱的关系应该也很密切。

好吧,一切都是卲方的臆想,他认为高拱在京城应该关系很广才是。

至于当初出现满朝倾拱的局面,那不过是因为他的对手是比他更加强大的首辅徐阶。

换个人试试,怕是黯然下野的就会是对方。

“哈哈,你想帮老夫回到内阁,好帮你把那些老乡也重新回到朝堂,依附于老夫的羽翼之下?”

高拱戏谑的看着卲方,觉得这人胆子还真是大,居然就是这么个念想就敢登门。

因为高拱当年离朝的狼狈,所以回到新郑后,所有人都以为他仕途已绝,自然没人再提出此事,虽然对他依旧恭谨有加。

他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一直没有谋划起复。

今日听到卲方的话,虽然让他意动,可那点火星却很快就熄灭了。

内阁的权力无疑最具诱惑,他和徐阶也是不同。

徐阶是真的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争权夺利。

他已经掌握过那样的权利,所以在卲方向他提出复起时,心里根本就没有兴起一丝波澜。

可高拱不是,他是被人赶出朝堂,他对内阁的权利还有眷恋,他还想重新掌握朝政,按照自己所想重新打造官场,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嘉靖中后期,朝政逐渐腐朽:“明之中叶,边防堕,经费乏。当时任事之臣,能留意于此者鲜矣”。

高拱也清楚地认识到:“方今时事,内则吏治之不修,外则诸边之不靖”他一直留心时弊,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厘正计划。

嘉靖四十五年,高拱在入阁前就完成了一篇《挽颓习以崇圣治疏》,总结二十几年来他体验和观察到的当世之时所存无赦、贪婪无赦、崇忠厚、奖公直、核课程、公用舍、审功罪、核事实”,简称《除八弊疏》。

这份奏章并未上呈给嘉靖皇帝,但却在内阁阁臣中流传,成为隆庆年间内阁实施改革的施政纲领。

嘉靖末年吏治腐朽,选官选拔多是遵循资历而非实际才能,官吏考核过程中弄虚作假的现象屡见不鲜,贪秽成风,上下不通达。

高拱当初和张居正最大的分歧就在于,两人虽然都知道吏治需要整顿,可轻重不一。

高拱认为要加强对吏部铨选之责的监督,只有选出好官才能恢复天下清名。

而张居正则觉得他是理想主义,很难实现,既如此还不如直接针对百姓苦难颁布有针对性的政策,缓解百姓的疾苦。

特别是高拱提出解决人才的办法,张居正是绝对不能认同的,即便那个时候他们俩管理着国子监。

高拱认为“必以进士、举人相间选除,杂流、迁谪姑不必用”。

进士、举贡、吏员三途并用,基本上就能缓解张居正担心人材匮乏的难题。

在具体的官员任用问题上,高拱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认定“人各有所长,以所长治所事,则人既得展其能,事亦可底于绩”。

还有其他选人用人之想法,大多对官宦之家不利。

这些借助家庭权势做官的豪贵子弟占据官场资源,很多是庸碌或纨绔的无能之徒,高拱就认为“有才不用,与无才同;用不当才,与不用同”。

而且高拱坚持“在其位谋其政”的理念:“国家用人,欲其修政,而非徒豢以禄也”,因此力求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每一个官员的价值,并不拘泥岗位。

只不过,这一切都在他被满朝官员联手弹劾中灰飞烟灭。

要说高拱心甘情愿,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所以,虽然他是用戏谑的眼神看着卲方,可敏锐的邵方还是从高拱的眼神中看到了转机,那是眼底一丝不甘。

这,或许就是出于一个武功高手敏锐的感观。

对于他们这些江湖中人,所谓的练武可不仅仅是练招式的熟练,而是要练出一种肌肉记忆。

双人对战,就靠一双眼睛盯着对手,从举手投足间对他们的打法做出预判,从而选择有针对性的招式进行反击。

思考,那是不存在的,完全就是一种感觉,下意识的动作。

所以,武功高手有一双观察入微的眼睛是必不可少的。

“高阁老,邵某知道,现在说什么其实都是纸上谈兵。

可邵某已经为此次京城之行有了清晰的计划,做了充足的准备。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