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1385 登封告成(2/4)

两京也不再只局限于官学生徒与在职官员的举荐,允许在野贤流向有司投牒自荐,统一参加礼部在当年秋天所举行的贡试,从而获得举人资格。

如此一番推广与改革,又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才使得科举考试总算是具有了国之才选大典的气象,每年都有数千贡举人入京参加科举考试,给国家建立起了庞大的人才储备库。

有了足够的人才储备,那么在官员铨选上的标准则就可以放得更高,也使得大唐官员考绩压力非常的大。

往年都是一岁一考,京官三年、外官四年秩满,总其考绩再作黜陟。但是如今保留一年一考的同时,如果连续两年考评为中下,那么便直接罢官,不需再等到秩满,而且凡因此而遭罢黜者,十年之内不得再参铨选,唯有通过朝廷特别开设的制举考试,才能解除这长达十年的守选禁锢。

只不过制举考试乃是专科取士,并不常设,即便举行,往往也不过选取十几人或者更少,能够通过制举考试脱颖而出者,无一不是翘楚才流。

今年的科举相关与往年大同小异,汇报起来倒也很快。足足多达五千余名参加科举的贡举人,礼部也不可能将完整的名单直接奏于至尊,所以李泰也不能从中发现什么熟悉的名字,只能等到科举考选结果出来之后再作阅览。

在讲完科举事宜之后,李泰又想起另一桩事情,那就是有关宗室封爵管理。当年大唐新立,还有诸多的事情要进行处理,所以对于宗室封爵便也沿袭前朝,并没有更作完善调整。

如今已经是到了开皇十七年,他已人到中年,儿子们也已经陆续出阁封爵,宗室兄弟们有的都已经辞世,加上宗族还有许多新生后代,所以关于爵禄传承方面也需要更作一番整改。

于是李泰便又交代徐陵稍后会同宗正一起,尽量在年前便将相关的规章改革便敲定下来,不要耽误了宗室们年终祭祀祖宗。

有关宗室封爵的调整,基本上就是明确亲王、郡王与嗣王等这一系列的等级划分。李泰自己兄弟、儿子自然是要获封亲王,而同祖父的各支兄弟则以长者为亲王、余者为郡王,再传嗣王与郡王同级。亲王传嗣五代、郡王传嗣三代,若当中并无立功或恩赐,便除其国、唯附宗籍而已。

陇西李氏本就世系庞大,加上还有一些功臣赐姓附籍,每一代宗籍人口几乎都是指数性的爆炸增长,不加规范严管,很快就会变成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而李泰这一代情况还不严峻,那还要托了尔朱荣的福,但也是时候要防患于未然。

他也并没有一味的削减宗室待遇,还是鼓励族人们各尽其才、施展抱负,凡所在附宗籍人员,只要能够通过科举考试便授五品散官,并且不需守选,当年便可参加铨选授官。

只要宗室子弟具有一定才能者,李泰也都乐意给他们铺平道路,加入到统治系统中来。但要就是烂泥扶不上墙,那也不能世世代代养着这些米虫。

讲到铨选事情的时候,李泰又交代吏部侍郎卢昌衡在铨选当中要适当的对功臣尤其是烈士子弟有所倾斜,而对于由武职转向文职任命的官员,也要更多的考量其实际的才干而非经义文章。

随着立国日久、内外渐定,如今的大唐武事已经不再像立国之初那么频繁了,相应的武将们机会也有所减少,对内的统治管理需求渐渐超过了对外的征服开拓。许多武将不得已都专职为文官,甚至有的都入为宰执,对这些官员进行适当的关照也是顺应时势的发展需求。

几项事情商讨完毕,时间也已经来到了中午,李泰也准备收拾一下案头杂物便用午餐。他并没有留入奏事宜的几人用餐,倒也不是吝啬一餐饭食,只是没有几个人乐意陪领导吃工作餐,这点自知之明李泰还是有的。

卢昌衡已经起身准备告退,但徐陵却还没有要离开的意思,反而又来到御案前方作礼道:“臣另有一事启奏圣人,今朝野多有议论应作封禅大礼事宜,朝廷往年对此亦有所论,但却一直未允。而今海晏河清,国力鼎盛,一扫魏晋以来丧乱颓废,臣亦窃以为,圣人应承天命,理治神州赤县、邦国万民,如今治功赫赫、成果累累,自应告于昊天、报此人神之功!”

旁边卢昌衡听到徐陵奏言此事,本待转身离开,这会儿便也又转正身体,向着上方至尊作礼道:“徐尚书此言大善,臣亦附请封禅!”

自永嘉之乱、五胡乱华以来,神州陆沉、道义不昌,天下衰乱分裂数百年之久,一直到了当今至尊一举荡平异己、统一天下,才使得神州金瓯复归完整。之后更是对内勤修政治,对外大创武功,使得大唐帝国统慑群邦、威震八方,当今至尊更是被诸胡邦主豪酋推为天可汗。

早在开皇六年朝廷彻底剿灭北齐残部、其后又陆续收复辽东的时候,朝中便不乏有请求封禅之声。不过李泰以当时天下新定、诸方未安、国亦未富为由,将此提议给否决了。之后每当朝廷内外有什么大事兴建,便都会有朝野之士倡议封禅,但李泰也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