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四百九十章 耗银千万的大动作(2/3)

官散去,消息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开来。

可以说不到一日之间,李桓被封为秦国公的消息便传遍了整个京师。

李府接到消息的时候,顿时陷入到一片欢腾之中。

从冠军侯一跃成为秦国公,李桓的爵位足足提升了一个级别,可以说位极人臣,贵不可言。

李家也自此成为京师之中最为顶尖的勋贵之家。

这边李桓还没有回府,便已经有反应够快的官员第一时间亲自登门送上大礼以为李桓道贺。

如果说先前不少官员对李桓那是心怀嫉恨的话,那么如今李桓在朝中的权势越发的鼎盛,自然而然的也就引得不少官员生出依附李桓的念头来。鲕

尽管说坊间有李桓功高震主的传言,可是看今日大朝会之上天子的反应,他们只看到了天子对李桓的宠信,却是没有见到天子对李桓有任何的忌惮,市井之间的流言自然也就因为天子的态度而不攻自破。

随着一部分官员改弦易张选择依附于李桓,朝堂之上李桓一系的势力随之大涨,若是再加上依附于首辅王阳明的官员的话,两方加起来已然能够同守旧的文官集团相抗衡了。

不少人将李桓同王阳明视作同党,但是无论是李桓还是王阳明,二人却是非常清楚,他们最多就是志同道合,要说是同党的话还真的有些冤枉了二人了。

王阳明之所以那么坚定不移的选择站在李桓这边,支持李桓推行新政变革,说到底是因为王阳明很清楚大明如今的状况。

以大明如今逐渐衰败的状况,如果说不推行改革的话,一旦有什么天灾人祸,只怕会有社稷倾颓之危。

做为集心学一脉大成的一代圣贤,王阳明无论是眼光还是能力都可以说的上是数百年一出的人物。

或许李桓手段有些暴虐,但是不得不承认一点,那就是李桓的手段对于大明而言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鲕

王阳明或许做不到李桓那样双手沾满血腥,却是不妨碍王阳明对李桓所行之道的认同。

也正因为如此,朝堂之上,李桓同王阳明可谓是默契十足,两方势力至少在新政改革方面绝对是站在同一立场。

因为李桓平叛在外,大半年没有回京的缘故,此番李桓班师回朝,受封之后,天子便特许李桓在府中歇息一段时日。

时间一晃便是一两个月的时间过去,正德五年已然成为过去,新的一年到来。

正德六年的第一次大朝会如期举行。

刚刚过了春节,休沐了数日的官员们看上去心情都是相当的不错。

就连天子都是一脸的笑意,足可见心情不差。鲕

看着下方的百官,朱厚照冲着身旁的高凤点了点头。

就听得高凤尖声道:“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都说新年新气象,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正德六年的第一个大朝会,要说朝廷没有什么大的动作的话,那就有些对不住去年朝廷那么大的收获了。

单单是李桓在江南之地的抄没所得进入国库之中的财物便足足价值上亿之多,尤其是后来朝廷亲自主持处理其中一部分奇珍异宝、古董字画之类,更是回笼了相当一部分的资金,可以说如今的大明朝国库绝对是达到了历朝历代之最。

有了充足的银钱,内阁阁臣以及六部九卿都不是傻子,自然意识到他们名留青史的机会就在眼前,只看他们是不是能够抓住这么好的机会了。

其他且不说,就说他们这一届的官员,如果说能够利用好国库之中那堪称海量的金银去做事的话,很难想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做到的。

朝廷之事无非就是关系民生,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修缮河道、赈济地方,而这些事情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朝廷有钱,只要有钱,这些事情还真的不是什么难事。鲕

以王阳明为首的内阁阁臣第一波站出来上书天子,奏请天子请修黄河、运河、淮河等河道,朝廷准备花费三年时间,拿出上千万两银钱来解决天下河道的问题。

不求一劳永逸彻底解决天下诸多河道的隐患,至少也要保证在没有不可抗衡的洪涝灾害的情况下,天下河道能够稳定个一二十年。

修缮河道,绝对算得上是一项大工程了,尤其是在新法之下,税赋劳役合一,朝廷废除了劳役制度,也就意味着如今朝廷想要修缮河道,不可能想过去一般直接征发劳役。

如今朝廷若是想要征发劳役,那么必须要拿出实实在在的金银出来招募劳役,可以想象这对于底层的贫苦百姓而言,或许一样免不了劳役之苦,却也不会像以往那般辛苦数月却是一无所得。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通过大修河道这种基建工程将集中在朝廷手中的银钱流入底层百姓之手,无论是对于百姓还是对于大明来说都可以说是一件好事。

对于内阁的奏请,朱厚照自然是直接答应。

内阁这边提出了不少的规划,虽然不敢说是大手大脚撒钱,但是算一算一样样的加起来,也就意味着正德六年这一年,朝廷至少要支出三四千万两白银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