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长个记性(1/2)
周道回到报社,给魏丽丽打了个电话。>
不一会儿,魏丽丽从专题部下楼,转身来到报社主编室。>
周道把那封读者来信展示给她看,魏丽丽看了,吃惊道:“谁这么无耻,这不无中生有吗?”>
周道,“先别管他是不是无中生有,你帮我分辨一下,这是谁的字迹。”>
魏丽丽看了看,“你还疑这是孙广胜的笔迹?”>
“我就是吃不准,才找你辨认的,要不,帮个忙,把孙广胜的笔迹弄一份过来?>
你别看我啊,之前在专题部虽然跟他同事过,但那家伙不天天见不得我嘛,我呢,跟他的心情是一样的,也见不得他,所以对他的字写成什么样的,一直没有太留意。”>
周道微笑着道。>
魏丽丽忽闪着美丽的水汪汪的大眼睛,原本是在看着那个复印件,此时一抬头,发现周道正专注的盯着她看,她低头看了看自己,衣服没有扣错扣子啊。>
嗯,只是今天穿的纤薄兔绒丝衣,将身材衬得过于凸凹有致,特别是那凸起的美xiong,圆润紧致,这个正是把眼神停留在那里……>
魏丽丽略微有点慌张,但脸色未变,“要不,我先上去一趟。”>
周道把视线收回来,“那就辛苦你了。”>
其实,如果过去想弄一张孙广胜的笔迹,还着实不易,你得找他的笔记本下手,撕下一页,这个细心的喜欢记别人黑料的家伙,说不定第二天就发现了。>
丢了一页黑记录,那可是不得了的事。>
但现在孙广胜提升为副主任了,为了刷存在感,提升自己的权威,经常会写一些“注意事项”、“最新规定”之类的纸片,贴在墙面上,因为经常更换,你拿下来一份这样的“墨宝”,根本看不出来。>
所以没过多久,魏丽丽就把一份写有“特别提醒”的稿纸从专题部墙上揭下来,带到了周道办公室的桌面上。>
只所以揭下这张纸,是因为孙广胜把这个“特别提醒”贴在了何景进出办公桌的通道上,何景天天嚷嚷着要把它撕掉。>
把这张“特别提醒”和电台的“听众来信”放一起,周道问:>
“魏丽丽,看出是一个人写的了吗?”>
魏丽丽认真打量了一下两张写满文字的纸,“看着像,又看着不太像。”>
“去掉后面那一句。”>
周道沉稳道,“你看,这两张的字迹虽然有意区别写法,但他的用笔习惯是一致的。>
他每次写字都往右倾斜,字的结构习惯性耸肩,而且左钩上提夸张。电台的这张听众来信极力回避这个特征,但这个特征也仅仅是弱化了一些而已,并不能改变他的整体习惯。”>
魏丽丽,“你这一说,我也看出来了,但是周道,你学过笔迹学?”>
周道笑道,“笔迹学是对一个人书写习惯的整体认定,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所以笔迹也有其特有轨迹。>
字体无外乎笔画外型和内在气质,我对造型艺术略知皮毛,对人性有少许研究,所以分辨一下笔迹就是自然而然的的事,无关乎学过没学过。”>
魏丽丽嫣然一笑道,“嗯,有研究还得装作仅略知一二,这样才更显得高深莫测?”>
“都被你看出来了,可见装逼不易。”周道嘴角微挑道。>
“……”>
“孙广胜这么黑荧屏报,图的什么?”迟了一会儿,魏丽丽忽然道。>
周道略一沉吟,“我想一是因为我是荧屏报主编,二是因为他这样黑我,可以讨好他的主子。”>
魏丽丽这下不说话了,装做没听见,不愿意接这个话题。>
“看来她什么都知道,只是对这类屑小之事没有兴趣参与罢了。”周道暗忖道。>
……>
永安巷。>
孙广胜骑着自行车,哼着小曲拐进巷道。>
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巷道,据说是宛都最古老的巷道之一,最起码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所谓“春秋楼外听风雨,永安巷里卖杏花”,后汉烟云,极度繁华,已成昨日记忆。>
如今的永安巷,甚至整个宛都,全然没有了“宛洛佳遨游,春色满皇州”的影子了。>
永安巷与宛都那些明清建筑不同,他没有青砖灰瓦的那种灰扑扑的感觉,而是青一色的红砖红墙,外加一米五的外墙抹灰,显得相当整洁。>
再往前面拐两个弯,孙广胜就到家了。>
今天他特别高兴,电台昨日播出了听众来信,让他心情大好,还瞅着办公室无人,专门给杨阳打了个电话,汇报了战果。>
嗯,听起来,要不了多久,自己就可以坐上电台编辑部主任的位置了,那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