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二百九十七章 怼人悍将汪容甫(3/3)

是一星半点儿。这要万一说错了,还不让人笑话死。想到这里,他正打算装微笑不语,做出一副“世外高人”的姿态,就见汪中嘴角微微撇了一下。

“嘿~~这老小子摆明了瞧不起我啊!”

赵新习惯性的从兜里掏出烟来,刚想点上,才想起屋里禁烟,于是他将香烟在手指间转了几下,缓缓道:“我只说说自己的看法,说错了三位别介意。”

“赵王殿不必自谦。”他这么一说,林子平也来了兴趣。

“在我看来,‘华夷之辨’的核心是‘华夷之防’,也就是王船山当年说的地维、地纪、地限华夷不可裂,裂则人极毁,而为生民之祸。”

赵新说的很慢,王夫之的《黄书》七篇他倒是看过,但原文早就记不得了,只能将第一篇里的部分内容说个大概。

“不过我觉得王船山说那些话是有背景的,明末清初之际,复国也好,复仇也好,他和顾亭林、黄梨洲等人所思所想的无外是要扞卫文化传承,扞卫儒家道统,担心因外族入侵而导致文化断裂。再有么,就是要通过阐述这些道理来增强反清的凝聚力......”

赵新说这些话的时候,一直在盯着汪中看,见对方微微点头,心里这才踏实了些,随即转头对佐藤信渊道:“岛国讲华夷之辨,无非是当时担心满清跟蒙元一样,会跨海打你们罢了。虽说如今的德川幕府也尊奉朱子学说,甚至还让林家担任了‘大学头’,可我觉得你们在儒家文化的积淀上,别说不如中国了,连朝鲜都不如。”

佐藤信渊听了,脸色顿时变的通红,刚要出言反驳,却被林子平给按住了。

林老头点头道:“赵王殿说的不错,我国儒学的确起步晚于李朝。安土桃山时代战乱不止,当年家康公为了教化人心,拜惺窝先生为师,奉行以德治国之道。之后又资助林家创办私塾,朱子学问始兴。”

林子平所说的“惺窝先生”,全名叫藤原肃,号“惺窝”,是岛国朱子儒学的开创者。话说在江户时代以前,儒学虽然已经传入,但只是作为佛教禅宗的附属,地位并不高。1590年,藤原肃同来访的朝鲜使者论道,结果被对方视为“不同道者”,这让一直奉行“禅儒一体”思想的藤原惺窝深受触动,决心脱禅入儒。

“你们奉行朱子学才不到两百年,民间的很多习俗还都是佛教的,可朝鲜已经将儒家之礼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了。”

赵新停顿了片刻继续道:“山鹿素行的书我简单翻看过,他把岛国的文化优越建立在了“天照大神”建国、血统万世延绵、以及靠“武”进行支配的理论上,在武士阶层中很有市场。所以你们虽然学习朱子学,但骨子里还是“武教”国家,至于儒家所说的“礼教”在岛国完全变了味道,是包含于“武教”当中的。”

林子平沉默了片刻缓缓道:“四夷之民长有重译而至,慕中华之仁义忠信。虽身出异域,能驰心于华,吾不谓之夷矣。中国之民长有倔强王化,忘弃仁义忠信,虽身出于华,反窜心于夷,吾不谓之华矣。”

赵新虽然没有看过《内夷檄》,不过意思还是明白的,他想了想道:“在我看来,不管是朝鲜,岛国、安南再怎么学习中华文化,也只是中华文化圈里的一个学生,永远成不了正统。这不是谁学了儒家文化谁就是中华,而是主角和配角的问题。”

赵新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胡扯了半天,肚子里的那点墨水已经快倒光了,便想着结束话题。他抬手指着桌子上摆的地球仪道:“这上面一共有七大洲,其中五大洲都有人住。我记得明末时有谁说过,戋戋持此一方,将其他地方尽斥为蛮夷,实在是......井底之蛙。”

汪中皱了皱眉,回忆了片刻便道:“这话出自《职方外纪小言》,乃至前明瞿式榖所做,原话是‘尝试按图而论,中国居亚细亚十之一,亚细亚又居天下五之一,则自赤县福州而外,如赤县福州者且十其九,而戋戋持此一方,胥天下而尽斥为蛮貉,得无纷井蛙之诮乎!’”

“容甫先生大才!”赵新厚着脸皮夸了一句,继续歪楼道:“弱肉强食的时代已经来了,满清和德川幕府都是禁锢思想,闭关自守,空谈华夷之辨毫无意义。我们不惦记别人,别人恐怕会一直惦记着我们。我的看法就是一个,谁也别想拿中华的名号占中国的便宜。”

喜欢乾隆四十八年请大家收藏:(.sodu777.)乾隆四十八年搜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最强宝典 缚爱成朽 父皇偷听我心声杀疯了,我负责吃奶 谁拯救了地球 漫威之我是防火女 穿成摄政王的替身男妻 老大嫁作商人妇 天骄 恶魔之宠 斗罗:这个唐三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