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八十九章 从北方到南方 下(1/2)

所以说,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这些年下来,北方人口都是远远大于南方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王朗同志对诸葛亮总是说你们南方几个州和我们大魏国北方相比,简直就是繁星比皓月,蜡烛比太阳,螳臂当车不堪一击的啊。

其实早在三国时期快要结束之时,南方的人口就已经起变化了。当然,这其中的变化还要是以东吴的人口变化为重点。东吴人口变化可以说是三国时期人口增加比例最多的一个国家了,从孙策占领江东开始,一直到孙皓投降西晋王朝,在这段时期,东吴国的人口简直就翻了一倍,人口增比那是相当地大,这是什么原因呢?

而这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东吴打仗打得少,没有打过什么仗,人口自然就增长得快了′实要知道在三国时期,从东吴孙权掌权开始,真正和大魏国打过的大仗其实就两场,一场是赤壁,另一场就是合肥了。赤壁和合肥一结束,吴国和魏国就再也没打什么大仗了,事的也只是些完全不伤经济人口发展的小打小闹罢了。

至于后来的夷陵之战,那也是吴国和蜀国之间的内斗罢了,不过也就是据和夷陵这两场战役伤了点和气,其他时候吴国和蜀国都是以合作为主。而三国后期大多数时候都以魏国和蜀国交战的时间最为多,吴国那边都是以观望或是内部政治斗争为主,尤其是魏国除了要和蜀国交战以外,还要兼职内部政治斗争,算是最苦的了,但这并不影响大魏国的实力,因为魏国本身人口就最多,所以两头兼顾都毫无问题的。

当然,在三国时期尤其是蜀国元气消耗最为巨大,蜀国本身就是三国里最小且最薄弱的一个国家,开始在刘焉、刘璋和张鲁时期相安无事倒也罢了,等到刘备和诸葛亮时期,那就真的是把光复中原作为建国后的首要大计了。

所以呢,在七擒七纵平定南方了以后,就立即出师上表,把目标锁定在西都长安和东都洛阳了,但是六出祁山皆以失败而告终,直到诸葛亮病死五丈原,这战事才算是个了解‘后休整了数年,等到姜维主持大局的时候,更是倾尽蜀国全国之力来九伐中原了,不为别的,就为完成诸葛丞相的遗志罢了。

于是在六出祁山和九伐中原以后,蜀国的元气已经是消耗得一干二净了,而大魏国虽然也有消耗,但是魏国人口多,一人出个一把力,这困难时期也就挺过来了。而最最得意的莫过于吴国了,一直没打仗,毕竟天下不是刘家就是曹家的,一个是前朝皇族血脉,另一个是基本上要统一全国的枭雄曹操后人,他们都觉得天下是自己的,争起来比谁都积极。

但吴国却不同了,像孙家祖上原先就没出过什么达官贵人,孙坚说到底也只是个江东小官吏罢了,那时就已经觉得这是祖坟上冒青烟的事了,之后镇压黄巾军有功,分到长沙这块地当了个太守,那更是孙家亘古未有的事了,等到孙策占了江东成了一方诸侯,最后到孙权继位后,从吴侯转职成了吴王,再从吴王转职成了吴国皇帝,这要是孙家地下有知的话,估计都会笑着从坟墓里爬出来了吧(汗(⊙?b,感情好这是恐怖片啊)!

于是当曹刘两家打得不可开交,诸葛司马相斗法,姜维邓艾相对峙的时候,东吴这边相对而言要安静得多,毕竟孙家能占据据、扬州、交州这三大州,外加登基做皇帝这就已经是很不错的了,而至于什么一统中华的大业,远不是孙家所能想象的,所以东吴那边显然就是偏安于江南一隅就很满足了,也没必要北上一统天下、一心一意地发展自个的经济和人口就很心满意足,这也就是为什么东吴人口能翻倍的原因了。

所以当孙皓投降,上交吴国的户口本时候,俨然这户口比东汉末年那会儿多得多啊,着实让西晋派来查户口的人大吃一惊,因为北方的人口虽然也在涨,但这速度比起南方孙家来,那是差得远了啊。

等到晋朝一统天下后,先是贾皇后乱搞,尤其是贾谧,一下招了金谷二十四友,天天吃喝享乐,总以为天下太平了。结果贾皇后一倒台,自己死了,还可怜了这二十四友陪自己受苦受难。

之后又先是八王之乱,后是五胡乱华,搞得全国上下都乌烟瘴气的。当然南方要比北方安定得多,毕竟这些事情都发生在北方而不是南方※以在这段时期,南方人口又增长了好多,等到五胡的同胞们先后建立了十六国政权,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北方又有好几百万人南迁到南方了,所以南方人口又外来了很多,相对而言,北方人口却大大地下降了。

等到了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宋齐梁陈都是偏安的政权,不管北方发生了什么大事,都没有想过要北上统一中原,一心一意地发扬佛法,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啊※以呢,南北朝的时候南朝的人口还是一如既往地翻倍往上涨。

而北朝却不同了,除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候,人口有了很大的增长以后,事大多情况下是战乱占据了主导地位,使得北方人口发展还是一如既往地缓慢。

所以说等到隋末唐初之乱结束,唐太宗李世民掌管户部的时候,南北人口比例已经达到1:1了,换句话就是说到了唐朝的时候,南北人口已经是从之前的北多南少转变成唐朝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