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597 褚遂良上门(二)(1/2)

“就你精明!”李恪没好气道。

”王爷你就告诉奴家吧,为何这般厌恶那褚遂良?”武媚娘娇声道。

“把耳朵靠过来…”李恪道。

武媚娘听话的靠向李恪,李恪在她耳边轻声道:“褚遂良是长孙无忌派过来的卧底,专门来打听我汉王府的虚实,以后说话做事提防着点!”

武媚娘闻言,脸色微变,随后重重的点了点头。

李恪来到客厅,褚遂良立刻起身行礼道:“拜见王爷!”

“褚大人不必客气,请坐!”李恪随后又道:“秋香上茶!”

夜幕低垂,北风渐起,空中的雪花纷纷扬扬,天气却愈发寒冷。

汉王府花厅之内燃起火炉,炉膛烧的通红,炉子上的铜壶咕噜作响喷着白汽。

李恪一身家居常服,从椅子上起身将铜壶提下,洗杯、洗茶、沏茶、分茶,一整套动作行云流水,比之饱读诗书的大儒更显儒雅风范!

坐在他对面的褚遂良叹为观止:“王爷这一手茶道已然尽得自然随意之神髓,当为大唐之最,佩服佩服。”

褚遂良三缕长髯漆黑整洁,一张瘦长脸儒雅俊朗,举手投足之间一股浓郁的书卷之气扑面而来,令人如沐春风。

“褚大人过誉了,不过是孤闲来无事的游戏之作…”李恪微笑道。

“王爷太客气,自从王爷创造出这炒茶之法,这茶道之法便在我大唐盛行,如今不会煮茶之人,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读书之人…

不过纵观大唐,还是王爷这茶艺最高,沏出的茶水也最为香醇…”褚遂良夸赞道。

“褚大人过奖了,茶文化博大精深,孤还在摸索之中,岂敢妄自尊大!”李恪谦逊道。

李恪此话倒也没错,华夏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华夏茶叶的起源,一直以来有着“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之”的说法。

陆羽也在《茶经》中说茶作为饮品,起始于神农,也就是说在上古时期就有人开始饮茶了。

有人又要问,这陆羽是何人?

在后世,一提到茶的历史,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此人便是陆羽。

陆羽有本著作,名曰:《茶经》。

这《茶经》的出现,就标志着茶文化形成,因此这陆羽也被称为茶圣。

这陆羽出生在唐玄宗时期,因其相貌丑陋而成为弃儿,后被一位僧侣收养。

长大后陆羽并没有出家,而是决定离开寺院,参加戏班演出,由于陆羽泡得一手好茶,从而结交许多朋友。这其中包括了一位对茶学深感兴趣的都督。

这位都督极为看好陆羽对茶的天分,因此送陆羽到名儒家就学,鼓励陆羽进行茶道研究,从此,陆羽便开始潜心钻研茶学。

凭着高超的泡茶技术,再加上后来习得的学理知识,陆羽成为当时极为有名茶道大家。

陆羽亦亲身深入巴山、峡川考察“茶事”,甚至渡江南下,到江·苏苏·州、浙·江吴·兴、江·西上·饶、南·昌等地定居,采集各地名茶,鉴别各地水源,收集相关资料,最后隐居浙·江吴兴的苕溪,完成中国史上的第一部茶书专著《茶经》。

《茶经》有着极其丰富的茶文化内容,记述了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还包含复杂的茶文化观念文化层内容。

像是认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也提出了具体的茶器美学主张,认为越瓷“类玉…类冰…越瓷青而茶色绿”在三个方面完胜邢瓷。

形容煎茶茶汤上的沫饽“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湄,又如菊英堕于尊俎之中。”

陆羽以超人的天赋以及对茶艺的深入理解,把本来源之于物质需求的饮茶,升华为美学意味的艺术过程。

李恪前世也好茶之人,因此对《茶经》烂熟于心,李恪在想要不要也把这《茶经》也抄出来。

褚遂良却打乱了李恪的沉思,“王爷,有茶岂能无诗,此情此景,王爷何不吟诗一首?”

李恪一阵无语,急忙推托,褚遂良却继续劝说,李恪盛情难却,只得开始自己的“创作”。

李恪站起身,走到窗外,空中的雪花缓缓而下,墙角却有一株梅花,迎雪绽放,李恪心头不由得一动,有了。

李恪故作阴沉半晌,才缓缓道:“一片两片三四片…”

褚遂良听闻,心中暗道:“第一句有点普通…”

李恪继续念道:“五六七八九十片…”

褚遂良蹙眉,“汉王今天怎么了,水平明显不再线上啊!”

李恪没空理褚遂良心中所想,继续念道:“千片万片无数片…”

褚遂良怒目圆睁,“汉王你确定不是在耍老夫!”

不待褚遂良生气,李恪最后一句也出来了,“飞入梅花总不见…”

褚遂良忽然大吼一声“好!”,差点没把李恪吓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