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269 技术威慑(4/4)

了这项技术,以及实现这项技术的前置条件,具备大规模生产符合标准碳纳米管的能力。要知道碳纳米管的在微观层面的确拥有着极为优秀的能力,但是如果在宏观层面一些优秀的特性将会消失,或者出现不稳定的情况,这也是难以大规模普及的技术难点。”

“事实上这种方法已经有很多公司跟实验室都在研究,目前的难点还在于批量生产上,但在他们的数学模型里,似乎已经找到了能够解决诸多批量生产的难点。他们在设计一种仪器,能够通过放置基片,让后设备根据数字化模型,通过电场诱导、晶格诱导和气流诱导等等方式,来实现批量生产以硅碳结合芯片的能力。”

“当然技术说起来简单,但我不确定他们是否能在短期内解决其中许多的难点。比如这种批量制备机械在微观控制界面需要的精度极高,要让碳纳米管在催化剂跟不同诱导类型作用下,按照设计好的芯片图纸生长出来,需要精度极高的诱导效应把控。这种机器的制备难度不逊于最新一代的光刻设备。”

“但数据模型中的草案又有这种机器的模型,可惜时间太短,我只能大概浏览一遍,并记下一些比较关键的数据,总之这套技术真的做出来,那么对整个行业的确是颠覆性的。”

比利·海勒姆按照自己的理解陈述着,他已经尽量让话语简洁并通俗易懂,但并非工科出身的罗尼·勒敦大概只听懂了最后一句。

“你是说记下了一些关键的数据?能不能通过这些数据进行逆向的研究跟分析,然后确定可行性?”

“我只能说试一试。”

“那你赶紧去把那些关键数据给记下来,记得用纸笔,该死的!好了,你先去吧!”

“好的,勒敦先生。”

……

“你把真的技术机密给那个技术主管看了?”回家的路上,虽然江同学在宁为身边,但柳唯还是忍不住问了这个烧脑的问题。

宁为笑了笑道:“嘿嘿,那算什么技术机密?其实我提醒过他们,别小看了强人工智能的强整合能力,给他看的是理论上推导出来最为靠谱,精度最高,但实践生产技术难度最高的一种制备方式,谁能想到这么短时间,我们的三月平台会整合出三套完整的模型制备方式呢?跟你说,柳哥,这就叫技术威慑!”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